增程动力系统该如何选择“配方” 增程动力系统该如何选择“配方”

前有好几篇文章都聊到了能耗相关的话题,因为在用车的时候,能耗一定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天依然会在能耗方面跟大家一起聊聊我们关于动力方案选择上的一些思考。

上个月,总师陈老师提到过我们团队认为增程式动力系统是BJ81最佳的动力解决方案,之后我们也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从这些反馈当中我们了解到,增程确实也是你们更加认可的动力方案。那么今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来聊聊增程方案的两种不同设计思路,同时也邀请你继续献策,让我们的产品更贴近大家的需求。 增程式动力系统虽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方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所了解。但同样是增程式动力,不同的设计思路同样要面临一些取舍,目前主流的设计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小电池的增程,一种是大电池增程,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两种方式的不同。

小电池增程方案

优势:

  • 购车成本低,可享受新能源政策;
  • 有一定纯电续航(约50-100km),短途可用电;
  • 可加油,缓解里程焦虑。

预算紧张的朋友们相对更倾向这种方案,可以做到更低的起售价,降低购车成本。

劣势:

  • 纯电续航偏短,需频繁充电,实际用电覆盖率低;
  • 增程器频繁启停,噪音控制难度大,影响行车品质;
  • 仍依赖充电基础设施,无法彻底摆脱“找桩焦虑”。

我听过有车主反馈说:“每天接送孩子不到30公里,最多两天就得一充,有时候忘了充电,发动机启动的声音挺明显的。”

大电池增程方案

优势:

  • 纯电续航长,覆盖90%以上城市场景,大幅降低用车成本;
  • 长途可加油,无里程焦虑,适用场景更全面;
  • 电驱为主,NVH 表现优异,乘坐舒适性更好;
  • 支持大功率外放电,拓展露营、户外生活场景。

一位经常自驾露营的朋友跟我说:“我每周通勤用电,周末出去玩说走就走,不会有里程焦虑,出去玩用外放电烧水做饭很方便,体验还是挺香的。”

劣势:

  • 大电池成本相对更高,售价可能上浮;
  • 大电池导致车重更大,对整车轻量化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 电池可能占用部分行李箱空间,需要优化布局。

大电池虽然带来了不少体验上的提升,但大电池重量、体积带来的问题可能需要团队在设计上花费更多的心思去优化来降低影响。

那么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呢?

其实,我认为,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技术永远是为人服务的,如何满足大家最真实的需求,一直是我们团队最重视的部分。BJ81不会盲目追求技术潮流,而是回归真实用车场景。因此在BJ81的动力方案的选择上,我们将更多倾听大家真实的想法:

  • 你更看重更低的起售价,还是愿意为长纯电续航支付稍高的购车成本?
  • 你如何看待大电池的重量对车辆操控带来的影响?
  • 你愿意为了大电池带来的体验提升牺牲部分车内储物空间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的每一个声音,都将会影响到我们的设计开发,影响到BJ81的最终呈现。期待BJ81能以更让你满意的姿态出现在你的身边,成为你真正硬核、可靠、体贴的家庭成员。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城市与越野:底盘调校的 “双重性格” 城市与越野:底盘调校的 “双重性格”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的车是更多用于城市日常通勤,还是外出越野撒欢呢?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城市路与越野路对于底盘设计的核心需求是几乎完全相反的。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一台城市SUV在越野路段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但却不那么清楚为何在山地林间行驶的威风凛凛的越野车,到了日常通勤的时候,却总是开着有点儿别扭。其实这正是因为底盘的悬挂、转向、传动甚至制动,都要围绕着主要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校。一旦调校和真实用车路况有偏差,驾驶体验就会受到影响。

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城市路和越野路这两种最常见的用车场景下底盘调校的不同。

核心目标:城市求 “稳” 与越野求 “通”

先明确一个底层逻辑:底盘调校的本质,是让车辆 “适应场景”。城市路的核心是 “平顺通勤”,越野路的核心是 “突破障碍”,目标不同,调校方向自然天差地别。

  • 城市路调校目标-“好开、不累、舒服”

过滤颠簸、抑制侧倾、转向精准,让用户在拥堵路段、快速路行驶时,既能感受到车身的稳定性,又不会被井盖、减速带颠得难受;

  • 越野路调校目标- “能过、不陷、可控”

放大通过性、保持车轮抓地力、允许车身灵活扭转,哪怕面对坑洼、陡坡、交叉轴,也要让车轮尽量贴地、动力有效传递。

关键部件调校:从悬挂到传动的 “场景适配”

前面几次跟大家探讨中,我已经提过很多次 – 底盘是个系统工程,每个部件的调校都要为你的驾乘体验服务,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底盘的调校拆解为三个关键点:

  1. 悬挂系统:悬挂是底盘的 “减震核心”,也是两种场景下差异最直观的部分。城市路需要“紧绷过滤” ,而越野时则需要“松软拉伸”。

城市调校:一般来说会把悬挂的弹簧硬度调得稍高,减震器的阻尼(抑制弹簧回弹的力度)设定为 “前软后硬”— 低速过减速带时,前悬能过滤掉大部分冲击,避免车头 “磕地感”;高速变道或过弯时,后悬的硬阻尼能抑制车身侧倾,让车尾不 “甩动”,比如在城市快速路以 80km/h 过弯时,侧倾角度控制在 3.5° 以内,就是靠这个调校逻辑;

越野调校:而越野路的调校则完全反过来 — 弹簧硬度降低、阻尼调软,同时大幅增加悬挂的 “行程”(弹簧拉伸和压缩的最大距离)。这样,在遇到坑洼时,车轮能跟着地面起伏 “往下探” 或 “往上抬”,尽量不悬空;过交叉轴时,长行程能让对角车轮同时贴地,避免单侧车轮失去抓地力,这也是为什么硬派越野车往往都会强调 “长悬挂行程” 的原因。

  1. 转向系统:转向手感直接影响 “驾驶信心”,两种场景下的需求甚至是有些矛盾的,城市路需要“轻盈精准”,而越野时则更偏向 “沉稳反馈”。

城市调校:会把转向助力调得更轻盈,尤其是低速挪车、掉头时,这样哪怕是力气较小的女性用户也能轻松打方向;同时缩小 “转向比”(方向盘转动角度与车轮转动角度的比例),比如方向盘转 1 圈,车轮就能转够角度,在小区、停车场等狭窄路段,不用频繁换手就能掉头,提升灵活性;

越野调校:转向助力会调重,转向比也会放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越野时经常要应对高低起伏的路面,重助力能避免路面颠簸 “反推” 方向盘(也就是 “打手”),保护驾驶员手臂;而大转向比能让转向更 “沉稳”— 比如过陡坡时,方向盘稍微动一点,车轮不会像城市路调校那样有大幅偏转,避免因操作误差导致车辆偏离路线,这对越野安全至关重要。

  1. 传动与制动:除了悬挂和转向,传动(动力传递)和制动的调校也在默默适配场景,城市路段 “平顺高效” ,而越野路段 “低速持久”

城市调校:由于城市通勤经常性的速度变化以及启停,传动系统追求平顺,避免带来顿挫感;制动系统则强调 “线性脚感”,轻踩减速、重踩停稳,符合城市通勤场景用车的需求;

越野调校:传动调校会让车辆以低转速、大动力缓慢通过障碍,比如爬 40° 陡坡时,发动机较低的转速,就能稳定输出动力,避免高转速导致车轮打滑;制动则会增加 “刹车助力”,同时优化 “ABS 防抱死系统” 的介入逻辑 — 在泥泞路面刹车时,ABS 不会过早介入,允许车轮轻微抱死以 “刮掉” 轮胎上的泥浆,恢复抓地力,这和城市里 “防抱死、保转向” 的逻辑完全不同。

相信了解了底盘在不同用车场景下的不同设计与调校方向和这种调校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能更加清楚的理解为什么你平时上班开着很顺手的车在遇到山地密林的时候会玩儿不转;而能够翻山越岭的大越野,却在城市路上威风不再了。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你的车是更多用于城市日常通勤,还是外出越野撒欢呢?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底盘护板 – 防护、性能与体验的三重关联 底盘护板 – 防护、性能与体验的三重关联

还记得之前在说风阻与能耗中,“与风对抗”的5个关键部位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车底对于风阻的影响么?

车底的平整度对风阻影响很大,但我们都知道,车底其实是布满了凸起的管线、油箱、排气管,很容易就会造成涡流。而且,管线、油箱、电池这些重要的部件在车底也会遭受很多我们可能意识不到的伤害,所以需要一定的防护。

而起到这个平整车底和防护作用的,就是底盘护板了。

虽然我们往往因为看不到底盘而忽视了底盘护板的存在,但它却并非 “可有可无的加装件”,而是直接关系到车辆安全性、通过性与长期可靠性的关键部件,尤其对 BJ81 这类 “战术方盒子” 。那么它的影响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底盘护板的显性作用:为底盘关键部件筑起 “防护屏障”

前面有提到,车辆底盘下方分布着发动机油底壳、变速箱、传动轴、油箱、排气管等核心部件,这些部件外壳多为薄壁结构,且缺乏车身框架的直接保护。所以在用车当中就会有这样的风险:

  • 日常城市路况中,护板可能会被碎石、泥沙的撞击与刮擦,油箱底壳可能会被崩起的小石子打穿、变速箱壳体被凸起的井盖刮伤等;
  • 而在越野场景中,护板更是 “生命线”— 面对戈壁的尖石、山区的树根、河道的暗礁,如果没有护板,底盘则很难承受冲击,关键部件破损可能会导致的车辆抛锚。

2、对车辆性能的隐性影响:平衡通过性与能耗

护板除了车底的防护作用外,对车的性能也会起到间接作用:

  • 比如说上次讲过的对于风阻与能耗的影响 – 劣质护板可能因安装间隙过大、形状不规则,在行驶中产生风阻和风噪,增加额外能耗,也影响驾乘体验;优秀的护板设计会同步考虑空气动力学,通过贴合底盘轮廓、优化边缘弧度,将风阻影响降到最低,避免对油耗或电耗造成明显负担。
  • 通过性优化:专业的底盘护板会采用 “流线型贴合设计”,而非简单的平板覆盖,能减少护板与地面凸起物的勾连风险,同时避免因护板凸起降低车辆最小离地间隙;

3、长期影响:延长底盘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底盘长期暴露在复杂环境中,会面临雨水、融雪剂、泥浆的腐蚀,尤其北方冬季下雪后路面会撒融雪剂或是盐,这里面含有的盐分对金属部件的腐蚀速度会大幅加快。

  • 底盘护板能有效隔绝这些腐蚀性物质,减少传动轴、悬挂摆臂等部件的锈蚀,延长其使用寿命;
  • 从维护角度看,有护板保护的底盘不易积泥,后续做底盘清洗、检查时更便捷,也能减少因部件腐蚀、刮伤导致的维修费用。

总的来说,底盘护板对于一台车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看不见的英雄”,而护板的 “影响” 并非只取决于有无,更在于 “材质与设计”—无论虽然轻便但防护性不足的塑料底盘和还是过厚的钢制护板,都有局限性和问题。在BJ81上,我们既要保证整个底盘的轻量化,又要保证防护强度;同时也会考虑你们真正的“用车场景”,从而选择最佳的材料与设计方案,保障咱们用车的安全性、通过性与长期可靠性。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以国之重器为镜,铸 BJ81 之魂 以国之重器为镜,铸 BJ81 之魂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上午,我带着BJ81团队的所有兄弟一同在会议室,和你们一样,全程观看了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当看见那些领先全球的装备车队轰鸣驶过,会议室里多次响起自发的掌声,我也从这些年轻人的眼里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 — 那是我们这群 “造车人”,在看到国之重器亮相时,打心底散发出的激动与自豪。

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位“老人”,我太清楚 “自主” 二字背后的重量 — 从材料研发到核心技术突破,从工艺优化到品质管控,每一步都是在啃硬骨头,而阅兵式上那些亮眼的国之重器,正是 “自主创新、精益求精” 的最好范本。

看完阅兵式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BJ81,这台“战术方盒子”,它不仅是一台车,更是我们这群中国工程师,以国之重器为镜,想要交出的一份 “用心之作”。

可能这么说,会让你们觉得有些上价值,但这真的就是我今天所想,也是我们团队今天的感受,是一种炙热的爱国情感,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最后,我的朋友,我想对你说,就像国家的强大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努力一样,打造一台优秀的 “战术方盒子”,也需要我们一同并肩前行。你们的期待,你们的建议,就是我们的动力和方向。

BJ81 项目总师 陈荣华

风阻与能耗背后的“门道儿” 风阻与能耗背后的“门道儿”

此前和大家分享过胎宽与能耗的关系,有几位朋友对我在那篇文章里提到的,风阻对于能耗的影响也很感兴趣。很多用户知道 “风阻大约等于费油/费电”,但未必清楚具体关联。那么今天我就帮大家理一理这风阻与能耗背后的“门道儿”

首先,我们先搞懂核心逻辑:风阻是如何影响能耗的。

汽车行驶时会遇到三类阻力:一是我们上次着重讲到的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滚动阻力”;起步和超车时克服惯性的加速阻力;以及今天我们要讲的风阻,也就是空气阻力。

一般咱们的车在低速行驶(车速低于40km/h)时,风阻占总阻力的比例大约仅有10%-15%,对能耗影响并不大;而当车速提升(大约在60km/h或以上)时,风阻占比会快速攀升至30%-40%;而在高速巡航(100-120km/h)时,风阻占总阻力的比例会超过60%,成为影响能耗的“第一因素”,即随车速提升,风阻对能耗的影响会呈“指数级增长”。

我们的能耗,会随着“对抗阻力”的强度而有所上涨 – 相同路况下,风阻系数越高,能耗自然也就更高了。

而对于所有的“方盒子”车型来说,风阻对于能耗的影响会比流线型造型的车更加明显,那么既要保持“战术方盒子”的颜值,又要尽量降低能耗保证“经济性”,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风阻的大小不是由单一部件决定的,而是车身整体 “气流走向” 的结果 ,从设计角度看“与风对抗”有5个关键部位

1、车头:决定 “气流入口” 的顺畅度

车头是气流与车身接触的 “第一道关卡”,车头造型直接影响气流能否 “平顺流过”,而不是形成 “撞击式阻力”。

进气格栅:格栅的大小、形状会影响气流进入发动机舱的效率 —— 若格栅过大,会有更多气流撞击发动机舱内部,增加风阻;若过小,又会影响发动机散热。

前保险杠与下唇:方正的保险杠若设计得过于 “突兀”,会让气流在车头下方形成涡流(紊乱的气流会增加阻力),引导气流快速从车底流过,避免涡流产生,就需要“导流车唇”来起作用。

2、车顶:控制 “气流顶部走向” 的关键

车顶的 “坡度” 和 “平整度”,会影响气流在车身顶部的流动轨迹 —— 若车顶过于陡峭或有凸起,气流容易在车顶后端 “分离”,形成负压区 – 负压会产生 “拉扯式阻力”,类似于 “空气往后拽着车”。

3、车身侧面:避免 “气流侧漏” 与 “涡流干扰”

车身侧面的 “平整度” 和 “过渡细节”,会影响气流能否沿着车身侧面顺畅流动,避免出现 “侧漏气流” 或 “局部涡流”。比如之前说的宽胎,在转动时就会带动周围气流形成“旋转涡流”。

4、车尾:减少 “负压拖拽” 的核心区域

气流流过车顶和侧面后,会在车尾汇聚 — 若车尾设计不当,跟车顶一样会形成大面积 “负压区”,空气同样会在后面拉着车,这同样是风阻的重要来源,业内称之为 “压差阻力”。

5、车底:容易被忽视的 “风阻死角”

咱们选车的时候,往往更加关注车身外观,却忽略了车底 – 其实车底的平整度对风阻影响很大。若车底布满凸起的管线、油箱、排气管,会让气流在车底形成大量涡流,增加风阻。

明确了这5个“对抗风阻”的关键点,我们也会在相应的设计上下功夫,虽然对于方盒子造型的BJ81来说,风阻优化比流线型轿车更难,但我们依然会努力,让咱们的BJ81的风阻系数在同样是“方盒子”造型的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我们要做到,既不丢失“战术方盒子”外形设计的“魂”,也不让能耗成为你们用车的“负担”。

如果大家对风阻相关的问题还有疑惑,比如 “加装车顶行李架会增加多少风阻”“雨天风阻会不会变化”,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结合我的专长来给大家解答。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胎宽与能耗有条“隐形纽带” 胎宽与能耗有条“隐形纽带”

我是国庆,今天还是我和大家唠几句。

之前跟大家说过,我们最近一直在开会探讨BJ81的底盘设计,前面也跟大家讲到了几个跟底盘相关的设计重点。今天在上班路上,看到路边停了一台改装过的牧马人,虽然也是“阅车无数”的业内人士,但还是对那几条大宽胎行了三秒的注目礼。

不得不说,宽胎带来的肌肉感、沉稳的气场,确实让整车更加有冲击力;但大部分用户也会有一个基础的感性共识-胎宽越宽的车,就越耗能。相信很多喜欢硬朗感的朋友们既会对宽胎欲罢不能,又会因为能耗望而却步;

那胎宽真的会跟能耗有直接关联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有!但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呢,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的。

请大家记住一个词:“滚动阻力”,这就是胎宽与能耗之间关系的核心。简单来说,轮胎在行驶时,与地面接触的部分会产生形变,形变越大,阻力越大,车辆需要消耗更多动力来克服阻力,能耗自然上升。

而胎宽越宽,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比如265mm 胎宽的接地面积,比 245mm 胎宽多了约 15%。别小看这 15%,它意味着车辆行驶时,地面对轮胎的摩擦力、形变阻力都会同步增加。同样的电机功率、同样的路况下,搭载 265mm 胎宽,百公里电耗将比 245mm 胎宽多了 1.2kWh;如果是燃油车,百公里油耗会增加 0.6L 左右。

这可不仅仅是一组冰冷的数字 ,设想一下,在长途穿越的时候,同样 60kWh 的电池容量,245mm 胎宽能多跑约 30 公里,这在偏远地区可能就是 “能否到达下一个充电点” 的关键。

还有就是风阻,对,胎宽与风阻也是有关系的。因为宽胎会让车轮突出车身的部分更多,气流经过车轮时更容易产生湍流,从而增大风阻。在高速行驶时,风阻带来的能耗占比会超过 50%,这意味着宽胎在高速场景下,会间接增加能耗。

那宽胎只能是“能耗杀手”么?宽胎又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BJ81这台车的定位是一台“战术方盒子”,关注它喜欢它的你一定是希望它足够的方正与硬朗,而足以撑起“战术感”的轮胎,将是外形的“点睛之笔”。过窄的轮胎,会让车子“头重脚轻”,一看就有些轻佻,不够沉稳。

再来,宽胎除了能够撑起“战术方盒子”的硬朗气质,还能在行驶安全和操控体验上面带来提升。

宽胎更大的接地面积所带来的抓地力提升,无论是城市通勤还是野外撒欢,都能够带来安全上的足够保障:如紧急制动时,宽胎制动的距离会更短;高速变道或过弯时,宽胎的侧向抓地力更强,车身侧倾幅度减少;在泥泞、砂石路面,宽胎能分散车重对地面的压强,减少“陷车”的风险。

另外,除了安全,宽胎还能优化驾驶质感,宽胎的胎体更宽,对路面颠簸的 “过滤能力” 更强。比如驶过减速带或坑洼路面时,宽胎能更均匀地传递震动,车内感受到的 “生硬冲击” 减少 ,尤其是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会更优。另一方面,宽胎与地面的接触更充分,底盘对转向的反馈更精准 – 转动方向盘时,车身的响应更“跟手”,没有 “虚位感”,无论是低速挪车还是高速巡航,驾驶时的 “人车沟通感” 会更清晰。

所以我们在设计时既不能只“盲目追求”胎宽,也不能为了降低能耗而“过于保守”,如何通过胎宽与能耗之间的“隐性纽带”,找到“颜值”和“能耗”的最优解,才是我的工作。

现在我的脑子里闪现出来的解决方案

1、真实的了解大家用车的主要场景,来制定轮胎的设计方案;

2、优化轮胎配方,用技术抵消阻力,降低轮胎的滚阻系数;

3、持续底盘调校,让宽胎的 “优势最大化”,让BJ81的颜值更进一步;

当然,对于胎宽具体的设计,还需要我和我的团队开会,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征求你的意见,才能做出最终的决策,毕竟对我们来说,能让你得到一款兼具外在和内涵的“战术方盒子”,才是最终目标。

BJ81 设计总监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