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81线下行记|我们和硬核玩家的第一次“奔现” BJ81线下行记|我们和硬核玩家的第一次“奔现”
哈喽,家人们!好久不见~我是思瑾,BJ81头号自来水!
这段时间,我的手机几乎被后台留言“轰炸”了:
“BJ81这概念车造型太顶了,但到底是不是‘照骗’?”
“说好的战术味,别最后变成‘战术贴纸’啊!”
说实话,看到这些话,我一边默默截图转发工作群,一边在心里疯狂点头——
太好了,终于有人和我们一样,对“战术方盒子”较真儿了。
所以这次,我们干脆不聊虚的,直接把BJ81概念车一路开进了北京和西安,举办了巡展和沙龙活动。

出发前我多少还是有些紧张的:
毕竟是第一次线下见面,多少有些“网恋奔现”的忐忑;
但当看到活动圆满落幕,看着大家围着车认真讨论、甚至上手比划设计的样子,我彻底安心了。
原来,我们一直都是在同频共振的。
今天,我很想给没有去现场的朋友们,聊聊这两站的真实瞬间,也说说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笃定:
BJ81 BIP共创模式这条路,走对了。
概念车亮相:静静停在那里,就已经足够有力
我们两站巡展的场地都在人流量很大的地方,而全场目光的焦点,一直是那台静静停在现场的BJ81概念车。
我们没有用围栏隔开距离,也没有冷冰冰的“请勿靠近”提示,而是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大家可以环绕观看、驻足细品。
我们期待大家看到它、走近它、观察它、感受它。 有人围着车看细节,有人蹲下研究底盘布局,还有人已经开始畅想提车后的第一条路线。

现场有不少朋友边看边和身边人讨论:“这车顶行李架是原厂集成的吧?后期加帐篷应该很方便。”
还有人笑着调侃:“这车停胡同口,邻居肯定以为军车开错地儿了!”
有用户朋友拿出自己在城市和野外穿越的照片:
“我就是咱们BJ80的车主,在实际开车的时候,有时下地下车库,会遇到容易上下限高磕碰底盘的问题,希望工程老师们可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尽量不改变车高2米的这个特点”

话音刚落,周围好几个人点头。
这些观察和提问,没有一个是浮于表面的。
大家不是在看一台“展车”,而是在用玩家的视角,去判断它到底能不能成为一辆可靠的“伙伴”
那一刻我更加确信:BJ81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台交通工具。
它正在成为一种态度的象征——
关于可靠、自由,和对真实使用场景的尊重。
从故事开始,回到初心
每一场活动,我们都从同一个起点出发:讲述BJ81从0到1的立项故事。
不是为了渲染情怀,而是想坦诚地告诉大家——
我们坚持了军车的基因,要做一台“战术方盒子”?
我们相信,一台真正对味的“战术方盒子”,不该是一台追求潮流的妥协品,而应是实战逻辑的延伸。
所以BJ81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为了军迷的情怀,为了使用的可靠,为了造出一台真正属于用户的车。
它的线条、结构、布局,都会由用户决定。

在现场,我们首次分享了“战术方盒子”背后的设计哲学——
如何在致敬经典军用平台的同时,融入现代用户的真实需求;
如何让每一处看似粗犷的细节,都拥有明确的功能指向。
因为对我们来说,硬核不是风格,是标准。
技术面对面:不回避,不包装
如果说设计是BJ81的灵魂,那技术就是它的骨架。
在沙龙的“技术面对面”环节,我们邀请工程师直接上台,接受现场提问。

问题很直接,回答也很干脆。
关于通过性、车身结构、材料选择、改装潜力……我们不做模糊表述,也不靠话术绕弯。
因为BJ81从立项第一天起,就没打算靠“氛围感”活着。

真正的可靠,经得起实战,也经得起追问。
这种坦诚,也换来了用户的信任。
很多人说:“你们敢这么聊,说明心里有底。”
其实不是“敢”,而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推敲。
BIP共创:把过程摊开,邀你一起参与
BJ81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坚定选择了“Build in Public”(公开共创)的理念。
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把BJ81的成长过程全部呈现出来,邀请大家参与讨论、提出建议。

我们相信,一台真正属于用户的车,不该只由工程师定义,更应由真实场景打磨。
所以,我们认真倾听每一条反馈,无论来自军迷、越野老炮儿、改装玩家,还是刚入门的新手。
你们的视角,正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盲区。
这些声音,不会止于活动现场,而是会进入后续的产品迭代流程。
因为BJ81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它是在对话中,一点点变得“更对味”的。
感谢同行,下一站见
两站活动虽短,但收获远超预期。
感谢每一位到场的朋友,是你们的热情、专业和坦率,让BJ81离“真正对味”又近了一步。

北京和西安只是开始。
接下来,BJ81概念车将继续巡展更多城市。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心向硬核,我们就期待与你面对面。
到那时,别光只顾着拍照打卡发朋友圈,一定要走近它——
因为BJ81,从来不是我们独自造的车,
而是和你一起,正在“造”的伙伴。
致敬每一位硬核玩家!
BJ81市场总监 张思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