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底盘更凸显战术化风格,你想要什么颜色? 彩色底盘更凸显战术化风格,你想要什么颜色?

底盘的升级改造往往都是内部达成意见,而BIP模式打破传统“闭门造车”,不仅将用户所想全盘记录,还要将优化细节展示给用户,共同打造BJ81,如果底盘可以变色,你想要那种色彩?

你理想中的BJ81悬架,是什么“性格”? 你理想中的BJ81悬架,是什么“性格”?

之前跟大家聊到过底盘的不同调校方向,不少朋友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趁热打铁,展开跟大家聊聊底盘调校中最核心的部分——悬架系统。

在这点上,可能很多朋友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每天穿行于城市街道与高速环线的朋友更在意每一次启停的平顺、每一个弯道的从容——追求的是驾乘体验的精致与稳定;也有人更热爱周末逃离城市,驶向山野、河滩——他们需要的是底盘足够“扛造”,在颠簸与泥泞中依然可靠。 可以说汽车悬挂系统的选择,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技术题,更像是一道生活选择题。

如果说整体桥+三把锁代表的是“无惧风浪的底气”,那独立悬挂诠释的则是“举重若轻的优雅”。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两种底盘方案的不同逻辑和适用场景。

全独立悬挂 ——“公路取向、舒适精准”

四个车轮各自通过连杆、摆臂、弹簧与减震器独立连接车身,互不干扰。主流配置如“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结构虽然更复杂,却为日常驾驶带来了细腻的反馈与更高的自由度。

它的优势在于特别适合城市与高速场景:

  • 空间更友好 —— 无贯穿式车桥,后排地板平整,腿部空间和储物空间都更从容。
  • 舒适性出色 —— 单轮震动被有效隔离,颠簸路面也能保持车身平稳,长途乘坐不易疲劳。
  • 操控响应灵敏 —— 车轮贴地性好,过弯稳定、转向精准,驾驶者能更自信地掌控节奏。
  • 簧下质量轻 —— 整体响应更快,转向与制动更线性,开起来更“跟手”。

但它并非全能:

  • 越野能力有限 —— 悬挂行程较短,在交叉轴或大角度攀爬时容易失去抓地力。
  • 结构相对脆弱 —— 复杂的连杆与衬套在高强度越野中更易受损,维修成本也更高。
  • 制造成本高 —— 零部件多、调校复杂,也反映在整车定价上。

更适合对公路行驶舒适性、操控性和静谧性有高要求的车型,以及兼顾公路性能和轻度越野能力的“全地形”SUV。

整体桥+差速锁 ———“硬派取向、皮实耐用”

整体桥,是一根横贯车底的刚性轴体,左右车轮刚性连接,结构简单却异常坚固。配合差速锁使用,可强制左右轮同步转动,确保动力高效传递至有附着力的车轮。

它是硬核玩家的“定心丸”:

  • 悬挂行程大 —— 能在崎岖地形中最大限度保持轮胎接地,持续输出牵引力。
  • 结构强度高 —— 抗冲击、耐扭曲,面对极端路况依然稳定可靠,故障率低。
  • “三把锁”的基石 —— 只有整体桥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前后桥+中央差速锁的协同脱困能力。
  • 维护成本低 —— 零件少、结构直观,即便在偏远地区也更容易维修。
  • 性价比突出 —— 相比复杂的独立悬挂系统,制造与装配成本更低。

但舒适与操控,确实要做出妥协:

  • 滤震能力弱 —— 一侧车轮受冲击,震动会直接传导至另一侧,乘坐舒适性明显下降。
  • 高速稳定性受限 —— 过弯时外侧车轮易抬起,抓地力下降,操控极限较低。
  • 侵占车内空间 —— 车桥结构导致后排中央地台高耸,影响中间乘客的舒适度。

更适合对公路性能要求不高,但需要在极端恶劣路况下可靠行驶的硬派越野车。

汽车的本质,是服务于人。

选择什么样的悬挂方案,最终映射的是你对用车场景的理解、对驾驶体验的期待,甚至是对生活方式的取舍。

你不需要为了“看起来很专业”而选择整体桥,也不必因为“大家都说舒服”就闭眼硬上独立悬挂。

参与BJ81的共创,BJ81悬架“性格”如何,交给你来定义!我们希望BJ81 不只是一台车,更是你生活方式的延伸。

没有完美的悬挂,只有最匹配你生活的选择。

忠于需求,就是最好的答案。

BJ81工程总监 刘博

你的BJ81,该配一套怎样的刹车? 你的BJ81,该配一套怎样的刹车?

说到刹车,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仔细琢磨过这个每天都会用上几十次的功能?

可能很多朋友对它的印象停留在“踩下去,能停下就行”——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其实依赖着一整套精密而复杂的系统。

事实上,一套优秀的刹车不仅关系到安全,更直接影响着驾驶体验和行车品质。它的设计背后,隐藏的正是一场关乎成本、性能和体验的深层博弈。

正因如此,我们团队在为BJ81规划制动系统的时候,做了很多深入的思考。

这次我们想邀请你一起来“共创”,聊聊下面这三种方案,看看哪一种更让你心动?


方案一:传统通用制动——经济实用的「高性价比之选」

为每天在城市中穿梭、注重实用性的朋友,提供一个可靠又经济的选择。这个方案不追求极致的性能,而是要在这个价位段里,守护住安全的底线!

优势:

  • 成本低:价格亲民,适合预算有限的车主。
  • 稳定性高:满足日常通勤和法规安全标准,可靠性有保障。
  • 维护方便:市场流通量大,线上线下渠道丰富,维修更换方便。

劣势:

  • 性能平庸:制动响应、耐热性、抗衰减能力一般,不适合激烈驾驶。
  • 寿命较短:尤其在频繁制动或高温环境下磨损更快。
  • 升级空间小:无法满足个性化或性能提升需求。

体验:

  • 制动距离:标准城市/高速路况达标,紧急制动表现一般。
  • 热衰减:连续下坡或激烈驾驶后制动力明显下降。

它最适合怎样的你?

  • 城市通勤族:每天上下班、接送家人、采购日用品,行驶的路况都比较熟悉
  • 精打细算型车主:希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后续的保养、更换成本更亲民

这个方案就像是个“经济适用”的居家好男人,虽然不是单项冠军,但表现均衡,主打一个“够用就好”。制动脚感偏舒适,城市里开很轻松,适合不追求激烈驾驶的新手司机。但如果你想要下赛道或者激烈驾驶,可能会觉得不够用。


方案二:品牌制动——驾驶乐趣至上的「性能发烧友之选」

为那些一握方向盘就热血沸腾的朋友,准备的“性能套餐”。这不仅是一套刹车,更是给你攻弯时的信心和驾驭的乐趣。

优势:

  • 性能更好:专为高负荷工况设计,制动距离短、热稳定性强。
  • 材料先进:采用高性能摩擦材料、浮动卡钳、通风/打孔盘等。
  • 品牌背书:多用于高性能车,技术成熟可靠。

劣势:

  • 成本较高:将额外增加整车成本。
  • 可能过度配置:对普通家用车属于性能过剩,日常驾驶感受不明显。
  • 维护成本高:高性能刹车片/盘磨损快,更换频率和成本更高。

体验:

  • 制动距离:显著缩短,尤其高速或连续制动场景优势明显。
  • 热衰减:耐高温能力强,赛道或山路连续制动仍保持稳定。
  • 操控反馈:脚感线性,制动力分配精准,提升驾驶信心。

它最适合怎样的你?

  • 驾驶爱好者:喜欢在周末去跑跑山,享受过弯时的精准操控
  • 进阶玩家:追求极致安全与操控

性能提升的同时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并且高性能刹车片通常磨损会更快,这是追求性能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可能之后出个高性能版本,这个方案会很合适。


方案三:个性化方案——完美匹配的「定制方案」

从车辆设计之初,就与整车的底盘、电子控制系统同步开发,与车辆匹配度更高,量身定制。

优势:

  • 原厂整合度高:与整车电子系统(如ESP、ABS)完美匹配,无需额外调校。
  • 外观协调:卡钳涂装、轮毂开孔等与整车设计风格统一。
  • 性能与舒适平衡:兼顾日常使用与激烈驾驶。

劣势:

  • 价格高:比通用方案成本更高。
  • 升级选项少:一旦出厂配置固定,后期难以再升级。

体验:

  • 制动效能:调校更贴合原车动力。
  • 舒适性:兼顾低粉尘、低噪音,适合日常+偶尔激情驾驶。

它最适合怎样的你?

  • 完美主义者:注重车辆的整体性。
  • 有个性化需求:看重原厂质保,希望省去后期改装的麻烦,同时保持车辆价值

需要投入额外研发成本,相较于通用方案体验上会更好,比品牌方案性价比更高,同时可以满足更个性化的需求。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更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和选择。

在汽车配置的的选择上,你会更倾向哪种?

  1. 实用至上:够用就好,省钱实惠最重要!
  2. 性能优先:愿意为更好的驾驶体验多花点预算!
  3. 个性定制:满足特定需求,完美匹配!

或者,你还有更棒的创意!那就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让我们一起打造一辆更适合你的车!

BJ81 工程总监 刘博

屏幕与按键:指尖的“分歧” 屏幕与按键:指尖的“分歧”

问一个问题,你是更习惯物理按键+机械旋钮的操作方式,还是更喜欢在触控大屏上“指指点点”呢?

可能你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边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开始把车内各种功能控制集中在尺寸越来越大的中控屏幕上,一边是不少用户仍对实体按键“念念不忘”。

这种矛盾与分歧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什么才是更人性化的车内交互”的深层对话——它既涉及行车安全与操作效率的权衡,也关乎不同驾驶场景下直觉体验的差异,更折射出对汽车操控的不同理解。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物理按键与触控大屏这两种主流交互方式的不同逻辑和适用场景。

核心理念:物理交互讲求“直觉可靠”,触控交互强调“科技感”

交互方式的本质,就是让人与车的沟通更自然,夸张点儿说,就是达到“人车合一”的境界。物理按键的核心是“明确与反馈”,触控大屏的核心是“集成与拓展”,目标不同,导致的体验感也截然不同。

物理按键+机械旋钮的优势 — “盲操可靠、反馈清晰”

定位精准、不易误触,使用时不依赖视觉确认,在驾驶过程中调节空调、切换音量等高频操作尤其安全便捷;另外一点,就是操作有实体反馈——这应该是很多人热爱实体按键的原因;

触控大屏的优势 — “界面灵活、科技感强”

显示面积大、界面可自定义、功能集成度高,在一个屏幕就可以控制驾驶模式、空调等多种功能,视觉风格也更符合当下流行的智能感,让用车的人感受到现在科技的便捷。

我们之前聊,人车交互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不能简单武断地去判断哪一种方式更好,其实每一种方式都在为不同驾驶场景和用户习惯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区别,同时也判断哪一种方式更适合你:

操作精度与反馈:

物理按键和旋钮依靠的是“物理定位”和“机械反馈”,比如旋钮的“咔哒”声、按键的按压行程,这些都让操作具有确定性。你不需要盯着看,手指一摸就知道哪个是风量、哪个是温度,特别适合行车中的快速调整;

触控大屏则依赖“视觉反馈”和“震动回馈”,虽然很多车型也加入了模拟震动提示,但准确度仍高度依赖用户的视线配合。尤其在颠簸路段,手指容易误触,需要更多注意力介入。

功能集成与个性化:

触控屏幕的优势在于“高度集成”,一套系统可以控制导航、娱乐、车辆设置、空调等几乎所有功能,还能通过OTA升级不断扩展新界面或新交互逻辑,科技感和可玩性更强;

物理按键通常功能固定、布局稳定,不具备“一变多”的扩展能力,但优势也正在于“稳定”——你不会因为系统升级而突然找不到空调开关,也不需要在多级菜单中来回翻找常用功能。

学习成本与使用直觉:

物理按键的布局一旦熟悉,几乎可以形成肌肉记忆,对非数码原生代用户(比如部分年长驾驶者)非常友好,上手零门槛;

触控大屏通常需要一定的学习适应过程,菜单逻辑、图标意义、滑动方式等都可能因车型而异,更吸引乐于探索科技、习惯智能设备的用户。

审美倾向:

物理按键和旋钮往往承载着“机械感”“复古感”甚至“驾驶仪式感”,很多朋友们喜爱的就是那种实实在在的操控回馈,认为这才是“开车的感觉”;

触控大屏则传递出“简约”“前卫”“数字座舱”的审美态度,更受追求极简风格和科技氛围的用户青睐。

所以就像刚才提到的,并不能说哪一种方式一定更好,而是它们分别呼应了不同的用车需求、驾驶场景甚至情感偏好。习惯了一手旋钮调音量、一手握方向盘的驾驶者,可能很难接受全部功能汇聚于一块屏幕;而用惯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的用户,则可能对大屏的流畅和智能接受度更高。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你更倾向于哪种交互方式?你的爱车采用了哪种操作设计?在日常使用中,你遇到过哪些惊喜或困扰的体验?

  • 也许你希望保留空调调节的物理旋钮,但同时也期待更智能的语音控制;
  • 也许你钟情于触控大屏的科技感,但希望优化菜单层级提升操作效率;
  • 也许你发现了某种物理按键与触控屏完美结合的创新方案。

告诉我们你的想法,我们相信,最好的产品一定来自最真实的用户声音。

BJ81 设计总监 刘国庆

驾乘体验的“高级感”密码 – NVH 驾乘体验的“高级感”密码 – NVH

还记得之前和大家探讨底盘护板时提到的”隐性性能”吗?
一台车的性能维度,远不止动力和操控这些我们都知道的点,更是有不少容易被忽略、却极度影响用车体验的部分。
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咱们往往不会特别注意的指标——NVH。所谓NVH,也就是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和Harshness(声振粗糙度)的缩写。
前两者很好理解,Harshness相对复杂一些,指的是那些让人感到不舒服、刺耳等影响品质感的”缺点”。例如发动机在特定转速下令人烦躁的嗡嗡声,或者路过颠簸路面时生硬的”咚咚”声。

那么,在咱们的驾乘体验中,怎样判断一辆车的NVH水平呢?其实有这么几个简单的方法:

  • 原地怠速:关闭空调和音响,感受方向盘和座椅是否有明显抖动,听发动机声音是否平稳、安静。
  • 城市低速行驶:注意听是否有琐碎的内饰异响;还有过减速带时底盘传来的声音是沉闷的”咚咚”声还是生硬的”哐哐”声。
  • 高速巡航:重点关注风噪和胎噪。车速达到80-120km/h时,听听A柱、后视镜附近是否有明显的漏风声,车内交谈是否需要提高音量。
  • 急加速:深踩油门,听发动机的声音是悦耳的”声浪”还是声嘶力竭的”吼叫”,同时感受油门踏板和方向盘是否有令人不适的振动。
  • 开关门声音:虽然不能完全代表NVH水平,但厚重的关门声往往反映了更好的密封性和隔音材料的使用。

对于我们这些汽车从业者来说,如何做好NVH其实是一套覆盖整车从结构到材料的系统性工程。它直接影响了座舱的静谧性与平顺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辆车有没有”高级感”。
在一个造车团队中负责NVH项目的工程师们,需要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地找出各种噪音和振动的来源。比如发动机声、胎噪、风噪和路噪;来自发动机、传动系统的振动,以及路面颠簸通过轮胎和悬挂传进车里的振动。

看到上面的介绍,可能你们觉得NVH就是把隔音做好,但事实上远没有这么简单,里面有不少的门道。

  • 振动控制与疲劳抑制:方向盘的细微抖动、地板的共振、座椅传来的高频振动——不仅影响舒适性,还会显著加剧长途驾驶的疲劳感。通过液压悬置、阻尼衬套、动力吸振器等手段,可以将多余的振动转化为热能消耗掉,减缓驾驶的疲劳感。
  • 声学品质与情绪氛围:NVH不是追求绝对无声,而是对声音进行”调色”。例如过滤掉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刺耳的高频噪音,同时保留饱满高亢的声浪轰鸣。
  • 与操控、安全的隐性关联:良好的NVH性能往往意味着更优的车身刚性、更精准的悬挂调校与更可靠的结构连接。同时,更低的车内噪声水平也能提升驾驶员对道路环境(如紧急车辆警报、异常异响)的感知能力。

NVH如何从图纸走向现实?
一台车NVH的最终表现如何,其实从设计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 结构层面:优化白车身刚度,避免共振频带;设计空腔隔断、加强梁,阻断声桥传递;
  • 材料层面:使用双层隔音玻璃、吸音棉、复合地毯等声学包裹;
  • 细节优化:甚至是一个线束孔、一条密封胶条的走向,都可能极大影响风噪与密封性能。

尤其在BJ81这样主打”战术方盒子”的硬核车型上,我们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方盒子造型带来的更大的迎风面积、硬核定位复杂的使用场景,也正因如此,在NVH的研发投入上远超常规车型。

除此之外,NVH工程并非一朝一夕,时间也会成为敌人。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材料老化、胶条变硬、结构疲劳,这些都会进一步导致隔音性能衰退,滋生异响等问题。

提到这些并非想和大家倒苦水,而是告诉大家,我们即将要面临的难题;也想让你们继续关注,看看我们是如何突破瓶颈,战胜挑战!

对我们团队来说,在这些用户”看不到却时时感知”的地方,我们也愿意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最终做出让你们满意的作品。

BJ81 设计总监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