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越野:底盘调校的 “双重性格” 城市与越野:底盘调校的 “双重性格”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的车是更多用于城市日常通勤,还是外出越野撒欢呢?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城市路与越野路对于底盘设计的核心需求是几乎完全相反的。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一台城市SUV在越野路段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但却不那么清楚为何在山地林间行驶的威风凛凛的越野车,到了日常通勤的时候,却总是开着有点儿别扭。其实这正是因为底盘的悬挂、转向、传动甚至制动,都要围绕着主要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校。一旦调校和真实用车路况有偏差,驾驶体验就会受到影响。

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城市路和越野路这两种最常见的用车场景下底盘调校的不同。

核心目标:城市求 “稳” 与越野求 “通”

先明确一个底层逻辑:底盘调校的本质,是让车辆 “适应场景”。城市路的核心是 “平顺通勤”,越野路的核心是 “突破障碍”,目标不同,调校方向自然天差地别。

  • 城市路调校目标-“好开、不累、舒服”

过滤颠簸、抑制侧倾、转向精准,让用户在拥堵路段、快速路行驶时,既能感受到车身的稳定性,又不会被井盖、减速带颠得难受;

  • 越野路调校目标- “能过、不陷、可控”

放大通过性、保持车轮抓地力、允许车身灵活扭转,哪怕面对坑洼、陡坡、交叉轴,也要让车轮尽量贴地、动力有效传递。

关键部件调校:从悬挂到传动的 “场景适配”

前面几次跟大家探讨中,我已经提过很多次 – 底盘是个系统工程,每个部件的调校都要为你的驾乘体验服务,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底盘的调校拆解为三个关键点:

  1. 悬挂系统:悬挂是底盘的 “减震核心”,也是两种场景下差异最直观的部分。城市路需要“紧绷过滤” ,而越野时则需要“松软拉伸”。

城市调校:一般来说会把悬挂的弹簧硬度调得稍高,减震器的阻尼(抑制弹簧回弹的力度)设定为 “前软后硬”— 低速过减速带时,前悬能过滤掉大部分冲击,避免车头 “磕地感”;高速变道或过弯时,后悬的硬阻尼能抑制车身侧倾,让车尾不 “甩动”,比如在城市快速路以 80km/h 过弯时,侧倾角度控制在 3.5° 以内,就是靠这个调校逻辑;

越野调校:而越野路的调校则完全反过来 — 弹簧硬度降低、阻尼调软,同时大幅增加悬挂的 “行程”(弹簧拉伸和压缩的最大距离)。这样,在遇到坑洼时,车轮能跟着地面起伏 “往下探” 或 “往上抬”,尽量不悬空;过交叉轴时,长行程能让对角车轮同时贴地,避免单侧车轮失去抓地力,这也是为什么硬派越野车往往都会强调 “长悬挂行程” 的原因。

  1. 转向系统:转向手感直接影响 “驾驶信心”,两种场景下的需求甚至是有些矛盾的,城市路需要“轻盈精准”,而越野时则更偏向 “沉稳反馈”。

城市调校:会把转向助力调得更轻盈,尤其是低速挪车、掉头时,这样哪怕是力气较小的女性用户也能轻松打方向;同时缩小 “转向比”(方向盘转动角度与车轮转动角度的比例),比如方向盘转 1 圈,车轮就能转够角度,在小区、停车场等狭窄路段,不用频繁换手就能掉头,提升灵活性;

越野调校:转向助力会调重,转向比也会放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越野时经常要应对高低起伏的路面,重助力能避免路面颠簸 “反推” 方向盘(也就是 “打手”),保护驾驶员手臂;而大转向比能让转向更 “沉稳”— 比如过陡坡时,方向盘稍微动一点,车轮不会像城市路调校那样有大幅偏转,避免因操作误差导致车辆偏离路线,这对越野安全至关重要。

  1. 传动与制动:除了悬挂和转向,传动(动力传递)和制动的调校也在默默适配场景,城市路段 “平顺高效” ,而越野路段 “低速持久”

城市调校:由于城市通勤经常性的速度变化以及启停,传动系统追求平顺,避免带来顿挫感;制动系统则强调 “线性脚感”,轻踩减速、重踩停稳,符合城市通勤场景用车的需求;

越野调校:传动调校会让车辆以低转速、大动力缓慢通过障碍,比如爬 40° 陡坡时,发动机较低的转速,就能稳定输出动力,避免高转速导致车轮打滑;制动则会增加 “刹车助力”,同时优化 “ABS 防抱死系统” 的介入逻辑 — 在泥泞路面刹车时,ABS 不会过早介入,允许车轮轻微抱死以 “刮掉” 轮胎上的泥浆,恢复抓地力,这和城市里 “防抱死、保转向” 的逻辑完全不同。

相信了解了底盘在不同用车场景下的不同设计与调校方向和这种调校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能更加清楚的理解为什么你平时上班开着很顺手的车在遇到山地密林的时候会玩儿不转;而能够翻山越岭的大越野,却在城市路上威风不再了。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你的车是更多用于城市日常通勤,还是外出越野撒欢呢?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