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阻与能耗背后的“门道儿” 风阻与能耗背后的“门道儿”
此前和大家分享过胎宽与能耗的关系,有几位朋友对我在那篇文章里提到的,风阻对于能耗的影响也很感兴趣。很多用户知道 “风阻大约等于费油/费电”,但未必清楚具体关联。那么今天我就帮大家理一理这风阻与能耗背后的“门道儿”
首先,我们先搞懂核心逻辑:风阻是如何影响能耗的。
汽车行驶时会遇到三类阻力:一是我们上次着重讲到的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滚动阻力”;起步和超车时克服惯性的加速阻力;以及今天我们要讲的风阻,也就是空气阻力。
一般咱们的车在低速行驶(车速低于40km/h)时,风阻占总阻力的比例大约仅有10%-15%,对能耗影响并不大;而当车速提升(大约在60km/h或以上)时,风阻占比会快速攀升至30%-40%;而在高速巡航(100-120km/h)时,风阻占总阻力的比例会超过60%,成为影响能耗的“第一因素”,即随车速提升,风阻对能耗的影响会呈“指数级增长”。
我们的能耗,会随着“对抗阻力”的强度而有所上涨 – 相同路况下,风阻系数越高,能耗自然也就更高了。
而对于所有的“方盒子”车型来说,风阻对于能耗的影响会比流线型造型的车更加明显,那么既要保持“战术方盒子”的颜值,又要尽量降低能耗保证“经济性”,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风阻的大小不是由单一部件决定的,而是车身整体 “气流走向” 的结果 ,从设计角度看“与风对抗”有5个关键部位
1、车头:决定 “气流入口” 的顺畅度
车头是气流与车身接触的 “第一道关卡”,车头造型直接影响气流能否 “平顺流过”,而不是形成 “撞击式阻力”。
进气格栅:格栅的大小、形状会影响气流进入发动机舱的效率 —— 若格栅过大,会有更多气流撞击发动机舱内部,增加风阻;若过小,又会影响发动机散热。
前保险杠与下唇:方正的保险杠若设计得过于 “突兀”,会让气流在车头下方形成涡流(紊乱的气流会增加阻力),引导气流快速从车底流过,避免涡流产生,就需要“导流车唇”来起作用。
2、车顶:控制 “气流顶部走向” 的关键
车顶的 “坡度” 和 “平整度”,会影响气流在车身顶部的流动轨迹 —— 若车顶过于陡峭或有凸起,气流容易在车顶后端 “分离”,形成负压区 – 负压会产生 “拉扯式阻力”,类似于 “空气往后拽着车”。
3、车身侧面:避免 “气流侧漏” 与 “涡流干扰”
车身侧面的 “平整度” 和 “过渡细节”,会影响气流能否沿着车身侧面顺畅流动,避免出现 “侧漏气流” 或 “局部涡流”。比如之前说的宽胎,在转动时就会带动周围气流形成“旋转涡流”。
4、车尾:减少 “负压拖拽” 的核心区域
气流流过车顶和侧面后,会在车尾汇聚 — 若车尾设计不当,跟车顶一样会形成大面积 “负压区”,空气同样会在后面拉着车,这同样是风阻的重要来源,业内称之为 “压差阻力”。
5、车底:容易被忽视的 “风阻死角”
咱们选车的时候,往往更加关注车身外观,却忽略了车底 – 其实车底的平整度对风阻影响很大。若车底布满凸起的管线、油箱、排气管,会让气流在车底形成大量涡流,增加风阻。
明确了这5个“对抗风阻”的关键点,我们也会在相应的设计上下功夫,虽然对于方盒子造型的BJ81来说,风阻优化比流线型轿车更难,但我们依然会努力,让咱们的BJ81的风阻系数在同样是“方盒子”造型的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我们要做到,既不丢失“战术方盒子”外形设计的“魂”,也不让能耗成为你们用车的“负担”。
如果大家对风阻相关的问题还有疑惑,比如 “加装车顶行李架会增加多少风阻”“雨天风阻会不会变化”,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结合我的专长来给大家解答。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