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提升是 个“系统工程” 续航提升是 个“系统工程”
我是国庆,又见面啦~
之前我的领导,项目的总师陈荣华老师给大家讲了我们关于BJ81动力系统的考虑,前两天我也跟大家聊了聊我们正在攻关底盘减重。不知道对于我们在这里聊一些技术问题,你们是不是感兴趣。偶尔说说这些,也是为了让你能够对造车这件事有个大概的认识,从而在之后更加快速的融入到咱们BIP造车这件事中。
其实无论是动力系统的选择还是底盘减重的攻关,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耗的减少,来增加咱们车辆的续航能力,从而提升日常用车的经济性。
“续航焦虑”这个词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咱们开新能源车的朋友。我刷抖音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段子:电车车主在100%电量的时候意气风发,60%电量就要关掉空调,40%电量时不敢听歌,20%电量的时候已经在满头大汗的找充电桩了……怎么去解决这种焦虑呢,相信大家都有同一个答案:提升续航!
增加续航之所以也是一个攻关挑战,因为这件事情绝非 “单纯加大电池” 这么简单,是一个多维度技术挑战,是造车技术全链路的突破。
一个是结构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电池体积与车身布局的平衡 – 电池包需布置在底盘下方(主流 “滑板式” 设计),但车身离地间隙、底盘结构强度(如抗托底能力)限制了电池厚度。若为增加容量扩大电池容积,会压缩车内乘坐空间,影响实用性。
这时候,有些懂行的朋友会说 – 那就用“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来提升空间利用率,这确实是个可行的方法。但也没有这么简单一句话就能跨过这个困扰了我们这些业内人士这么久的一个坎,因为一体化技术,需要攻克结构强度与维修便利性的矛盾,就比如电池和底盘融为一体后,只要局部损坏就可能导致整个电池包报废,维修成本可就蹭蹭往上涨。
还有就是系统协同,这方面主要是上次我跟大家说的底盘轻量化同样可以降低能耗和提升续航能力,不过在轻量化的同时,车身强度不能被弱化。而如何让轻量化底盘提升的成本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进而不把这些成本加在咱们用户买车的价格上,是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研究的课题。
总的来说,增加续航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可能无法做到“两全其美”,那如何在这些方面做取舍,就是之后我们要让大家决定的事情。
所以在让大家做决定之前,我会尽量继续给大家讲讲这造车中的“一、二、三、四”,只有当你清楚要选什么,才能知道怎么选最好,对吧?
下次,大家希望我给你们讲点儿什么呢?可以随时告诉我!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