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辈汽车工程师眼中,“带四驱”意味着底盘下有一根贯穿前后的传动轴,
能手动挂入低速挡,差速锁一咬合,泥地里也能稳稳脱困。
那时的四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你甚至能听见齿轮咬合的铿锵声。

它的“硬功夫”,来自传动轴、分动箱和机械差速锁,靠的是机械属性和驾驶者老辣的经验。
可今天的新能源SUV,也能轻松应对雪地、山路,甚至非铺装路。但你趴下去看底盘,传动轴不见了。没有齿轮咬合的声响,也没有手动切换的杆子。一切安静得像什么都没发生。
其实不是“没发生”,而是变了方式。
机械四驱:可靠,但代价不小
燃油车时代的四驱,大致分三种,各有各的脾气。
分时四驱最“硬核”——两驱四驱得手动切换,越野时前后轴刚性锁死,脱困能力确实强。但它有个前提:不能在铺装路面长时间用四驱模式,因为没有中央差速器,转弯时前后轮转速不同,整个传动系统会被“拧着劲”,时间长了会伤车。所以上公路前一定要切回两驱。

全时四驱则一直四轮驱动,靠中央差速器分配前后轴动力。开起来稳,雨雪天信心足,但结构复杂,车重增加,油耗也高。属于用成本和效率换全天候的安心。
适时四驱一般常见于城市SUV。平时前轮干活,后轮“待命”,等系统检测到前轮打滑了,才通过多片离合器把动力传给后轴。响应慢、能分配的扭矩也有限,更多是应对湿滑路面,真要越野,还是力不从心。
它们共同的问题是:只能等打滑发生了,才开始反应。
从轮子空转到系统介入,快则200毫秒,慢则半秒。听起来很短,但在高速过弯或紧急避障时,这点延迟可能就是失控和稳定的分界线。
电驱四驱:不是更快,而是更早
电动车的四驱之所以不一样,核心在于——前后轴可以各自有独立的电机。
不需要传动轴,也不用靠离合器“传递消息”,前后轮的动力分配,直接由整车控制器在毫秒间协调完成。
更重要的是,它能“提前想一步”。
比如,车子通过导航知道前方是个连续急弯,系统会提前调整前后轴的扭矩比例,让过弯更稳;
或者,车身刚有点侧倾的趋势,还没到打滑的程度,系统就已经微调动力,把姿态拉回来;
再比如冰雪起步,它不会一股脑全功率输出,而是精细控制每个轴的扭矩,避免任何一个轮子突然空转。
这已经不是“反应快慢”的问题,而是从“出了事再处理”,变成了“事情还没发生就防住了”。
双电机 ≠ 四驱聪明
不过,也不是所有双电机车都算得上“智能四驱”。
有些车只是前后各塞一个电机,但控制逻辑是割裂的——前轮打滑了,后电机才慢悠悠启动;高速变道时,前后动力分配混乱,反而让车身发飘。这种“各自为政”的双电机,本质上只是两个单电机拼在一起,谈不上协同。
真正的智能四驱,要看控制策略是否深度融合。比如:
- 电池温度高了,会不会动态限制后轴输出,防止过热保护突然掉功率?
- 刹车时,电机制动和液压刹车能不能平顺衔接,既保证减速线性,又不破坏四驱稳定性?
- 电量只剩20%了,系统会不会优先保留后轴动力,万一遇到烂路还能脱困?
这些细节,决定了四驱是“参数表上的配置”,还是“真实场景中的能力”。
电四驱的“隐藏价值”
很多人以为四驱就是为越野或安全。但在新能源时代,它的价值早已不止于此:
高速巡航时,系统可以只用前电机驱动——因为前电机在高效区间,能省电;需要超车了,后电机瞬间加入,动力响应快,还不影响续航。
过减速带时,前后轴扭矩微调,能抵消一部分路面冲击,乘坐更舒服。
甚至在运动模式下,通过精确控制后轴输出,能模拟出一点后驱车的转向特性,让驾驶多点乐趣——当然,这一切都在安全边界内。
换句话说,四驱不再是“应急装备”,而是整车动态性能的一部分。
未来的驱动系统甚至可能将彻底打破“四驱”这个概念。
虽然轮毂电机因为簧下质量、散热等问题,很难短期内大规模上车,但通过轮边电机配合线控转向,已经能让每个车轮独立控制驱动力和转向角。
想象一下:窄巷停车时,四个轮子同向偏转,车子横着“滑”进车位;极限过弯时,内侧轮子轻微反打,转弯半径比普通车小一半。
到那时,我们可能不再说“这是四驱车”,而是说“这车,每个轮子都知道自己该干嘛”。
其实,最好的四驱,是你从来感觉不到它在工作。
它不会靠轰鸣的引擎或锁止的差速器来证明自己,而是在你毫无察觉时,默默化解一次潜在的失控,优化一段能耗。
四驱的终点,或许就是让人忘记它的存在。
在新能源时代,四驱不再是越野车的专属标签,也不是配置单上的营销话术。
而我们要做的,或许只是放下对那根“传动轴”的执念,去感受那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默契。
BJ81 工程总监 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