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今天身边的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既然增程车装了发动机,为什么不直接用它来驱动车轮,偏偏要先发电,再用电机驱动?听起来像是绕了个大弯,是不是多此一举啊?

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但其实说到底,并不是“能不能直驱”的问题,而是“值不值”的问题。

增程车和串并联混动看似都用发动机和电机,但它们背后的能量路线设计哲学,完全不一样。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聊一聊的点。


增程:让发动机只干最擅长的事

增程架构的核心思想很简单:发动机不碰车轮,只负责发电。

听起来“绕路”,但恰恰是为了避开发动机最不擅长的工况。

我们知道,内燃机有个“甜蜜区”——在特定转速和负载下,效率最高、油耗最低。

一旦偏离这个区间(比如低速蠕行、急加速、频繁启停),效率断崖式下跌,噪音振动也大。

在城市工况(平均车速<30 km/h),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大部分时间运行在低效区(热效率<25%);

而增程车的发动机始终运行在高效区(热效率>40%),虽然多了一次“机械能→电能→机械能”的转换(总效率约85%×90%≈77%),

但系统综合效率仍远高于燃油车直接驱动(25% vs 40%×77% ≈ 31%)。

增程车的做法是:

把发动机锁定在这个高效区间,让它专心发电;驱动任务,全交给电机。

电机天生响应快、效率高、平顺安静,尤其适合城市走走停停的场景。

所以,增程不是“不能直驱”,而是主动放弃直驱——用“电”作为中间媒介,把发动机和车轮“解耦”,

让两者各干各的活,互不拖累。

这就像请一位顶级厨师只负责炒菜,而让服务员(电机)负责上菜、撤盘、应对顾客临时加单——分工明确,效率反而更高。


串并联混动:在“直驱”与“电驱”间动态切换

而串并联混动,则走了另一条路:

既保留电驱的平顺性,又在合适时机让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

例如在高速巡航工况(100–120 km/h),发动机直驱的传动效率可达95%以上,高于“发电→用电”

此时若仍用增程模式,反而会因能量转换损失导致油耗上升。

它的逻辑是:

  • 低速、轻载时,纯电驱动,安静高效;
  • 中高速巡航时,发动机通过离合器“直连”车轮,像传统燃油车一样高效运行;
  • 急加速或爬坡时,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同时工作,双管齐下。

这种架构的关键,在于一套精密的耦合机构(通常是单挡或多挡直驱变速箱)和复杂的控制策略,

让系统能在“串联”(发动机发电)和“并联”(发动机直驱)之间无缝切换。

它的目标,是在全工况下追求综合效率最优,而不是像增程那样,优先保证驾驶体验的一致性。


本质差异:解耦 vs 耦合

说到底,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 增程是“彻底解耦”:发动机与车轮物理隔离,控制逻辑简单,驾驶感受接近纯电;
  • 串并联是“智能耦合”:发动机与车轮可连可断,控制更复杂,但高速工况下可以更省油。

这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设计目标的取舍:

  • 如果你更看重平顺、静谧、驾驶一致性,增程是更纯粹的选择;
  • 如果你经常跑高速,希望极限油耗更低,串并联可能更有优势。

为什么增程器“不直驱”?因为没必要

回到最初的问题:增程器为何不直驱?

不是技术做不到——很多增程平台其实预留了直驱接口。

而是一旦引入直驱,就不得不增加变速箱、离合器、复杂的模式切换逻辑,

系统复杂度、成本、NVH(噪音振动)都会显著上升。

而增程的初衷,恰恰是用最简架构,实现接近纯电的体验。

多一个直驱档位,看似“更全能”,实则可能模糊了产品定位。

就像你买了一台静音空调,结果厂商说:“我们其实也能让它吹热风,只是会有点吵。”

——如果你本来就是为了安静才选它,那这个“热风功能”,反而成了干扰。


说到底,增程和串并联混动,都是我们在电动化过渡期想出的“聪明解法”。

回想昨天和几位工程师朋友的讨论,我越发欣赏增程方案的”克制美学”——它没有贪恋”样样通吃”的诱惑,而是专注于提供电动车的纯粹体验。这让我想起那句话:”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比知道自己要什么更重要。”

而串联混动则像是那个”效率控”的朋友,总能在各种工况下算出最省油的方案,追求每一滴油的极致效能。

所以,当朋友们问我该选哪种车时,我总会反问:”你日常驾驶时,更在意驾驶的平顺安静,还是高速工况下更极致的省油?”答案不同,选择自然不同。

翻看十年前的汽车杂志,那时还是发动机独自扛起所有驾驶工况的年代。而今天,无论是增程还是串并联,都让我们的用车体验有了质的飞跃。这大概就是技术进步的意义——不是非要分出高下,而是给了我们更多适合自己的选择。

BJ81 工程总监 刘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