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81全能救援者,时刻在线! BJ81全能救援者,时刻在线!
BJ81全能救援者来了,多维救援装备矩阵,是我们救助生命的最强承诺!英雄不仅要攻城拔寨,更能够守护一方。抢险救援,“战术方盒子”时刻在线!
BJ81全能救援者来了,多维救援装备矩阵,是我们救助生命的最强承诺!英雄不仅要攻城拔寨,更能够守护一方。抢险救援,“战术方盒子”时刻在线!
我是国庆,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A柱的设计。
可能很多人对车辆的A柱没有什么感知,对于有些懂车的朋友“B柱”、“C柱”在他们脑中出现的频次也大大的多于“A柱”。
而就是这存在感比较低的A柱,却承载着三重核心使命:在碰撞事故中守护乘员舱安全、支撑车顶刚性、引导车头气流。所以对于A柱的设计是需要非常重视以及反复推敲的。
在日常用车中,经统计约 30% 的城市低速碰撞事故与 A 柱盲区相关;而在高速碰撞中,A 柱的抗变形能力则直接决定乘员舱的生存空间。而这,其实是由A柱设计的厚与薄有很大的关联。
那么今天我们主要就单说说A柱的设计的薄与厚,光这一点就充满着大量的博弈与平衡。
先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A柱是设计的厚一些比较好,还是薄一些比较好?
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一个开专车的师傅,他给我的回答是,A柱应该更薄一些。结合专车的使用场景,也就是多为城市内行驶,同时低速的状态会多一些,他说的确实没有什么问题 – 因为A柱越薄,转弯时的视野盲区也就越小,我们无需大幅调整坐姿就能看清侧向路况。但问题随之而来:在对一些高速事故的分析以及碰撞测试中,我们会发现,薄 A 柱在偏置碰撞测试中出现明显弯折,乘员舱侧面侵入量超标,对驾驶者而言是有着很大的风险的。
这时候惜命的朋友就会说了,那就尽可能的加厚A柱,这样确实更能保障发生碰撞和事故时驾驶者的安全,但过度的安全保障,并不一定会带来绝对的安全。也就是厚A柱的安全冗余也会带来很多现实的代价。
传统设计的厚 A 柱方案(厚度 120mm),虽然应对碰撞表现出色,但实际驾驶中暴露出明显问题:在小区转弯时,驾驶员需要频繁摆头才能避开盲区,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观察存在明显延迟。很容易造成小的剐蹭事故,这也是很糟心的。
同时,过厚的 A 柱会破坏车头气流连续性,A柱厚度增加,风阻系数就会随之上升,这意味着高速行驶时能耗的增加,续航减少;同时气流湍流产生的风噪在 80km/h 以上会明显放大,车内噪音增加 ,影响乘坐舒适性。
所以说A柱的薄与厚是一场博弈,也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那么如何做好这“薄厚”的平衡呢?
首先是结构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筋条排布,使抗扭刚度提升。配合前三角窗的延伸设计,将视野盲区优化到一个比较舒适的程度。
还有是材料升级:我们会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升级材料,实现A柱的“薄而强”,找到安全、视野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虽然我刚才讲了很多的A柱“薄厚博弈”,但我们深知,你们需要的不是单纯的 “更厚” 或 “更薄”,而是在每一次转弯时的从容观察,每一次出行时的安心守护。是安全、视野、能耗的多维平衡。
明确了目标,我们就会朝着它不断的前进,然后取得进展,相信我们一起创造的BJ81一定会不同反响。
BJ81 设计总监 刘国庆
我是国庆,又见面啦~
之前我的领导,项目的总师陈荣华老师给大家讲了我们关于BJ81动力系统的考虑,前两天我也跟大家聊了聊我们正在攻关底盘减重。不知道对于我们在这里聊一些技术问题,你们是不是感兴趣。偶尔说说这些,也是为了让你能够对造车这件事有个大概的认识,从而在之后更加快速的融入到咱们BIP造车这件事中。
其实无论是动力系统的选择还是底盘减重的攻关,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耗的减少,来增加咱们车辆的续航能力,从而提升日常用车的经济性。
“续航焦虑”这个词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咱们开新能源车的朋友。我刷抖音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段子:电车车主在100%电量的时候意气风发,60%电量就要关掉空调,40%电量时不敢听歌,20%电量的时候已经在满头大汗的找充电桩了……怎么去解决这种焦虑呢,相信大家都有同一个答案:提升续航!
增加续航之所以也是一个攻关挑战,因为这件事情绝非 “单纯加大电池” 这么简单,是一个多维度技术挑战,是造车技术全链路的突破。
一个是结构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电池体积与车身布局的平衡 – 电池包需布置在底盘下方(主流 “滑板式” 设计),但车身离地间隙、底盘结构强度(如抗托底能力)限制了电池厚度。若为增加容量扩大电池容积,会压缩车内乘坐空间,影响实用性。
这时候,有些懂行的朋友会说 – 那就用“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来提升空间利用率,这确实是个可行的方法。但也没有这么简单一句话就能跨过这个困扰了我们这些业内人士这么久的一个坎,因为一体化技术,需要攻克结构强度与维修便利性的矛盾,就比如电池和底盘融为一体后,只要局部损坏就可能导致整个电池包报废,维修成本可就蹭蹭往上涨。
还有就是系统协同,这方面主要是上次我跟大家说的底盘轻量化同样可以降低能耗和提升续航能力,不过在轻量化的同时,车身强度不能被弱化。而如何让轻量化底盘提升的成本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进而不把这些成本加在咱们用户买车的价格上,是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研究的课题。
总的来说,增加续航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可能无法做到“两全其美”,那如何在这些方面做取舍,就是之后我们要让大家决定的事情。
所以在让大家做决定之前,我会尽量继续给大家讲讲这造车中的“一、二、三、四”,只有当你清楚要选什么,才能知道怎么选最好,对吧?
下次,大家希望我给你们讲点儿什么呢?可以随时告诉我!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关注BJ81的朋友,咱们又见面啦!我是 BJ81 团队的国庆。
今天一是要向你汇报我们最新的开发进度 – 这几天我们团队一直在开会,探讨如何攻关的底盘减重这项工作。二来就是坦诚聊聊底盘减重的优势和挑战,让你更透明的看到我们在做什么,也更清晰的了解我们的开发逻辑。
作为汽车的 “骨架”,底盘承载着整车 30%-50% 的重量,它的每一处设计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性能表现。我们团队之所以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底盘减重,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的轻量化设计,为大家带来更优质的驾驶体验。
先来说说底盘减重的优点吧:
1、底盘减重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能耗优化上:
无论是对于燃油、纯电还是增程式动力系统,底盘减重都对能耗的降低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对燃油车而言,底盘质量每降低 10%,燃油消耗可降低 6%-8%; 对于电动车来说,减重效果会更为明显一些 – 同样是底盘质量每降低10%,相同电池容量下续航里程可提升 5%-10%。
2、操控性能的全面提升:
轻量化底盘也能显著降低车辆惯性,让动力与制动的响应延迟大幅缩短。在加速性能上,相同动力输出下,0-100km/h 加速时间可缩短 0.5-2 秒;制动时,100-0km/h 制动距离能缩短 5%-10%。
而在转向和过弯时,轻量化底盘能降低悬挂系统的负载惯性,车身侧倾更小,过弯极限更高,高速变道或山路驾驶时的稳定性也会明显提升。
3、底盘减重还能减轻悬挂系统的负担:
当悬挂弹簧和减震器无需对抗过大的静态质量时,过滤路面颠簸会更加灵活,对细碎震动的吸收效果更好,驾乘的颠簸感会明显减弱。而且悬挂部件的磨损速度也会减缓,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用车的长期维护成本。
4、我们能更精准地优化整车配重:
底盘结构厚重,容易出现前后轴荷分配失衡的问题,而轻量化设计可通过材料分布优化调整轴荷比,让前后轴荷更接近 50:50 的理想状态,减少高速行驶时的 “发飘” 感,提升直线行驶稳定性。
当然,如果底盘减重只会带来好处而没有挑战,我们也就不必闷头在会议室写写画画,到现在还在不断的讨论和优化了。我和团队一直以来的做事风格:正视挑战,才能攻克难点。
1、底盘减重后的车身强度保障,尤其BJ81的很多使用场景都需要更高刚性的车身:
底盘是车身抗碰撞的核心支撑结构,纵梁、横梁等部件需要承担碰撞冲击力。我们要严格避免过度削减材料厚度或简化结构,确保每一处结构都能在轻量化的同时保持足够的碰撞承载能力。比如我们要考量正面碰撞时纵梁是否能有效分散冲击力,侧面碰撞时门槛梁和地板横梁能为你提供可靠保护等。
2、维修成本也是我们考虑的另外的重点:
为了在减重的同时保证强度,我们会大量采用高强度钢在车身不同部位的应用。这确实会增加一定的制造成本,也会带来碰撞后维修难度的提升,从而带来维修成本的提升。我们也特别邀请了售后团队的同事参与我们的讨论,尽量优化BJ81后期维修成本。
3、耐久性与可靠性是我们绝不妥协的底线:
针对轻量化结构可能出现的疲劳断裂风险,我们将研究如何优化应力集中部位,之后也一定会进行足量的路面冲击测试。对于抗腐蚀性能,我们会采用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确保底盘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
4、最后是行驶质感和 NVH 性能的平衡:
底盘是振动和噪音的主要传递路径,我们要确保轻量化设计不会破坏原有的 NVH 平衡。针对可能出现的振动放大问题,还有隔音性能问题,我们都在进行研究,以求得到最优解。
底盘减重技术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为大家带来更节能、更安全、更舒适的驾驶体验。但我们也深知,我们始终要以大家的用车需求为核心,将技术优势充分发挥,把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对 BJ81 的底盘减重技术还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留言与我交流。之后我也会经常汇报我们取得的成绩和需要攻关的挑战,让你清楚的看到,未来的爱车将会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你!
标注:文中所公布数据均为研发构想,真实数据以后期实验论证为准。
来自BJ81 设计总监 刘国庆
上条视频发布之后,我天天盯着评论,发现很多朋友觉得车的镜头太少了,我们这台“陆地大驱”的视频有些过于“犹抱琵琶半遮面”,没看过瘾~你们的想法我get到了~所以今天,我们加个场,再拍一次。一定让你们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陆地大驱”的设计概念脱胎于咱们的“国之重器”,至于是什么,相信军迷朋友们心中已经有答案了~
所以,今天我就当一次设计师的嘴替,给大家介绍介绍这台“陆地大驱”身上比造型还要硬核的特别装备!
车头设置烟雾发射器,在野外作业时,能够快速发射信号,告知队友所处位置;
高性能防护网,在受到冲击的时候,能够给你最硬气的防护,让你有勇气直面挑战;
1.3米涉水喉,提升涉水能力,强化通过性;
五面相控阵雷达,无死角探测,最快速发现异常情况;
9500磅拉力绞盘,助力快速脱险;
超大战术屏幕,信息汇集,一览无余;
看完这些,大家是不是彻底迷上了这台“战术方盒子”,想要近距离接触到它?那么我先提前给大家透露一个“机密”,用不了多久,“陆地大驱”和它的三位“好兄弟”就将会去到你的身边~
我们已经准备好与你相见!在你生活的城市,一同见证“战术方盒子”,见证BJ81!
BJ81市场总监 张思瑾
朋友们晚上好啊,我是BJ81项目总设计师陈荣华,负责市场的思瑾同学今天一早找到我,让我看一位朋友给“北京BJ81”官微的私信留言。这是一封来自一位BJ80的老车主,准确来说是“两代”车主的来信,在看到我们将以BJ81产品来复活BJ80这一经典,情难自已的给我们讲述的他和他的父亲与BJ80的故事。
也许是人在晚上容易多情,虽然这段时间收到的带给我们感动和鼓励的评论不少,但这封来自车主的私信,还是深深的触动了我,作为当年BJ80产品的设计者之一,我和他们一样,对BJ80有着沉甸甸的感情。于是,我想把这份感情分享给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以及即将和我们一起造车的你。
私信正文:
王昊总,北京越野的各位领导好,我是咱们BJ80的车主。
记得买BJ80那年,我刚换了工作,因为上班比较远,单位也有免费的车位,所以就打算买台车。由于是我人生中第一台车,我父亲非要跟着参谋。老爷子是个退伍老兵,受到他的熏陶,我选车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得够硬气。在选车的时候,他一直问我:“现在那个北京吉普还有么?”,于是,我们一起在网上搜到了BJ80,老爷子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其实当时我还是很犹豫的,因为虽然它确实符合我心中硬气的标准,但看了圈儿评论,有些人说这车太老气,油耗还高,还像山寨奔驰。我就想着我的第一台车,多挑挑,但老爷子就已经下了决心,直接拉着我就去了北京越野的店。在店里,他一圈一圈绕着BJ80展车,敲敲钢板:“你看这厚度,当年我们开的吉普就这样,抗造!”,钻进驾驶室 “这方向盘、仪表盘多棒,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好多了!”最后,老爷子直接就掏了钱。我跟他开玩笑:“这是给我买车还是给自己买车呢?”
刚开始开这 “大家伙” 确实费劲。老爷子天天要坐我的车,在院儿里狭窄的过道转圈儿,嘴里还不停念叨,教我怎么用部队的方法判断距离,过弯儿啥时候打轮儿;后来我也愿意带着他去豁车,每当上了一个很陡的坡,过了一个很高的坎,或是把他老战友的车拖出泥潭的时候,老头儿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骄傲,也让我爱上了这辆车,明白了啥叫“靠谱”。
看到王总说要造BJ81,看到咱的概念车也那么酷,我作为咱的老用户也很激动。我每次也是第一时间把视频给老爷子,看着他一遍一遍的认真观赏的神情,我就决定给您讲讲我们和BJ80的这点儿故事。
听王总说,BJ81的设计我们用户也能参与,咱们官方微博能告诉我一下参与方法么?我想带着老头儿一起参加一下造车这件事儿。我那台BJ80确实也到了该换换的时候了,到时候换台BJ81,让我送给送给自己,更是送给父亲一件我们都喜欢的礼物。
看完这封信,我能感受到“两代”车主传承下来的对于BJ80真诚的感情,就好像BJ81定将传承BJ80的精神。
在这条私信里,我也看到了BJ80在能耗、外形这些方面的不足,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也承认,同时也是我的遗憾,确实是由于当时的局限性,造成了这些不足。不过遗憾必然会带来成长,从BJ80 到 BJ81 ,我们也必然会自我迭代
为了这一点,我也一定会竭尽所能,倾尽所有。
我们会联系这位车主和他的父亲,让他们也作为“设计师”给我们灵感和一些造车的决策,而这些灵感和建议,最终会变成他想要的优惠,回馈给他和他的父亲。
相信我,相信我们,相信BJ81!
来自BJ81项目总师 陈荣华
大家好啊,我是BJ81的设计总监刘国庆,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跟大家互动,但其实我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大家对BJ81的讨论与期待,你们对我来说,早已是老朋友了。
既然是老朋友,同时作为 BJ81 的设计总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款新车造型设计的初心。在 BJ81 项目启动之初,我就明确了一个核心原则:不能丢掉 BJ80 骨子里的原始韵味。那种硬朗的线条、方正的轮廓,以及藏在细节里的战术基因,都是无数用户爱上它的理由,这是我们必须守护的精神内核。
但守护不代表守旧,我们看到了BJ80 在市场上收到的各种反馈,那些被大家反复提及的 “吐槽点”,其实也是我们这次在BJ81上升级的方向。所以这次 BJ81 的造型设计,我们选择用复古与精致化结合的设计手法,而且也会遵循 “Build in public”的方式,和你们一起,把每个设计环节都当作艺术创造来打磨升级。
比如大家常说车头还缺乏足够的辨识度,机盖的线条如何调整才能更具力量感?格栅的造型怎样设计才能凸显战术基因?前保险杠的细节如何优化才能兼顾美学与快速修复实用性?这些问题我们都会摊开在阳光下,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和你们一起探讨、吸取你们的建议,进行更细致的产品打磨。
还有很多用户反馈大灯设计不够精致,缺乏高级感。这一点我们完全接纳,并且已经准备好与你们一同开启大灯设计之旅。从灯组轮廓到内部结构,从光源选择到点亮效果,每个细节都邀请大家参与决策,让最终的设计既符合功能需求,又能戳中大家的审美点。
我们还发现,有些部件虽然设计语言经典,但细节略显落伍。对于这类 “有灵魂但需焕新” 的元素,我们会采用微创新的方式保留精髓、升级细节。比如侧窗轮廓,可以优化密封胶条的质感;标志性的造型保留,可以升级表面处理工艺。当然,哪怕是这些微调,也需要在和你们的深度沟通中不断校准方向。
从车头的整体气场到每一个装饰件的细节质感,我们在设计中都将贯穿着 BIP 的理念。我们坚信,真正的好设计不是设计师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与用户一同打造的结晶。
请大家相信我,BJ81既会守住 BJ80 的精神内核,又将解决大家的痛点问题,最终打造出一辆既保留原始韵味,又足够精致高级的 “战术方盒子”。
这趟设计之旅才刚刚开始,期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和每一位怀揣热爱的朋友一起,将BJ81的外形打磨成大家理想中的样子。
来自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各位关注BJ81的朋友们,大家好呀,我是BJ81市场总监张思瑾。后续由我负责BJ81市场宣传的工作。
昨天咱们“北京BJ81”账号发的概念车视频,是不是让你们和我一样,被团队这股子拼劲儿和创造力狠狠圈粉了?对主创团队和最终产品的信心,简直满到要溢出来啦!
前几天在拍摄现场,当那台概念车再次亮相时,我们一群人愣是看呆了——明明全程参与了和军迷BIP共同开发的过程,和它也算“老熟人”了,可还是被那股子硬朗劲儿和藏在细节里的“战术巧思”惊艳到热血沸腾。说真的,这才是“战术方盒子”该有的样子,够极致,够对味儿!作为女性的我真的是爱了爱了。
直到现在,和这台“方盒子”一起拍视频的画面还在我脑子里打转。趁这股热乎劲儿,想跟大家好好聊聊:到底什么是“战术方盒子”?它又会给咱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
“方盒子”这词儿大家都熟,不少朋友说不定比我还门儿清;但加上“战术”两个字,它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咱们BJ81啊,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追什么潮流——你看它那造型,像不像当年电影里帮助男主穿越火线神车?硬朗的钢架敲上去邦邦响,像极了咱们心里那股不服输的“硬骨头”劲儿;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股较真儿,那是对“国之重器”品质的死磕,也是咱们藏在心底的执念。
它装着的是咱们共同的情怀,也藏着我们团队满满的敬意。等哪天BJ81真的来到你身边,你就会发现,它从来不是台冷冰冰的机器——它是给最懂“硬核浪漫”的你们,准备的一份诚意满满的礼物,一个能陪你闯遍山河的伙伴。
说真的,我和团队每天都在掰着手指头等它登场,我猜,屏幕前的你们,也和我们一样期待吧?
来自BJ81市场总监 张思瑾
大家好,我是BJ81市场总监张思瑾,答应大家的BJ81第一台概念车揭秘视频来了!
遍布全车的“战术”巧思➕硬朗“方盒子”外形,哪点你最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