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护板 – 防护、性能与体验的三重关联 底盘护板 – 防护、性能与体验的三重关联

还记得之前在说风阻与能耗中,“与风对抗”的5个关键部位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车底对于风阻的影响么?

车底的平整度对风阻影响很大,但我们都知道,车底其实是布满了凸起的管线、油箱、排气管,很容易就会造成涡流。而且,管线、油箱、电池这些重要的部件在车底也会遭受很多我们可能意识不到的伤害,所以需要一定的防护。

而起到这个平整车底和防护作用的,就是底盘护板了。

虽然我们往往因为看不到底盘而忽视了底盘护板的存在,但它却并非 “可有可无的加装件”,而是直接关系到车辆安全性、通过性与长期可靠性的关键部件,尤其对 BJ81 这类 “战术方盒子” 。那么它的影响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底盘护板的显性作用:为底盘关键部件筑起 “防护屏障”

前面有提到,车辆底盘下方分布着发动机油底壳、变速箱、传动轴、油箱、排气管等核心部件,这些部件外壳多为薄壁结构,且缺乏车身框架的直接保护。所以在用车当中就会有这样的风险:

  • 日常城市路况中,护板可能会被碎石、泥沙的撞击与刮擦,油箱底壳可能会被崩起的小石子打穿、变速箱壳体被凸起的井盖刮伤等;
  • 而在越野场景中,护板更是 “生命线”— 面对戈壁的尖石、山区的树根、河道的暗礁,如果没有护板,底盘则很难承受冲击,关键部件破损可能会导致的车辆抛锚。

2、对车辆性能的隐性影响:平衡通过性与能耗

护板除了车底的防护作用外,对车的性能也会起到间接作用:

  • 比如说上次讲过的对于风阻与能耗的影响 – 劣质护板可能因安装间隙过大、形状不规则,在行驶中产生风阻和风噪,增加额外能耗,也影响驾乘体验;优秀的护板设计会同步考虑空气动力学,通过贴合底盘轮廓、优化边缘弧度,将风阻影响降到最低,避免对油耗或电耗造成明显负担。
  • 通过性优化:专业的底盘护板会采用 “流线型贴合设计”,而非简单的平板覆盖,能减少护板与地面凸起物的勾连风险,同时避免因护板凸起降低车辆最小离地间隙;

3、长期影响:延长底盘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底盘长期暴露在复杂环境中,会面临雨水、融雪剂、泥浆的腐蚀,尤其北方冬季下雪后路面会撒融雪剂或是盐,这里面含有的盐分对金属部件的腐蚀速度会大幅加快。

  • 底盘护板能有效隔绝这些腐蚀性物质,减少传动轴、悬挂摆臂等部件的锈蚀,延长其使用寿命;
  • 从维护角度看,有护板保护的底盘不易积泥,后续做底盘清洗、检查时更便捷,也能减少因部件腐蚀、刮伤导致的维修费用。

总的来说,底盘护板对于一台车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看不见的英雄”,而护板的 “影响” 并非只取决于有无,更在于 “材质与设计”—无论虽然轻便但防护性不足的塑料底盘和还是过厚的钢制护板,都有局限性和问题。在BJ81上,我们既要保证整个底盘的轻量化,又要保证防护强度;同时也会考虑你们真正的“用车场景”,从而选择最佳的材料与设计方案,保障咱们用车的安全性、通过性与长期可靠性。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以国之重器为镜,铸 BJ81 之魂 以国之重器为镜,铸 BJ81 之魂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上午,我带着BJ81团队的所有兄弟一同在会议室,和你们一样,全程观看了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当看见那些领先全球的装备车队轰鸣驶过,会议室里多次响起自发的掌声,我也从这些年轻人的眼里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 — 那是我们这群 “造车人”,在看到国之重器亮相时,打心底散发出的激动与自豪。

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位“老人”,我太清楚 “自主” 二字背后的重量 — 从材料研发到核心技术突破,从工艺优化到品质管控,每一步都是在啃硬骨头,而阅兵式上那些亮眼的国之重器,正是 “自主创新、精益求精” 的最好范本。

看完阅兵式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BJ81,这台“战术方盒子”,它不仅是一台车,更是我们这群中国工程师,以国之重器为镜,想要交出的一份 “用心之作”。

可能这么说,会让你们觉得有些上价值,但这真的就是我今天所想,也是我们团队今天的感受,是一种炙热的爱国情感,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最后,我的朋友,我想对你说,就像国家的强大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努力一样,打造一台优秀的 “战术方盒子”,也需要我们一同并肩前行。你们的期待,你们的建议,就是我们的动力和方向。

BJ81 项目总师 陈荣华

风阻与能耗背后的“门道儿” 风阻与能耗背后的“门道儿”

此前和大家分享过胎宽与能耗的关系,有几位朋友对我在那篇文章里提到的,风阻对于能耗的影响也很感兴趣。很多用户知道 “风阻大约等于费油/费电”,但未必清楚具体关联。那么今天我就帮大家理一理这风阻与能耗背后的“门道儿”

首先,我们先搞懂核心逻辑:风阻是如何影响能耗的。

汽车行驶时会遇到三类阻力:一是我们上次着重讲到的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滚动阻力”;起步和超车时克服惯性的加速阻力;以及今天我们要讲的风阻,也就是空气阻力。

一般咱们的车在低速行驶(车速低于40km/h)时,风阻占总阻力的比例大约仅有10%-15%,对能耗影响并不大;而当车速提升(大约在60km/h或以上)时,风阻占比会快速攀升至30%-40%;而在高速巡航(100-120km/h)时,风阻占总阻力的比例会超过60%,成为影响能耗的“第一因素”,即随车速提升,风阻对能耗的影响会呈“指数级增长”。

我们的能耗,会随着“对抗阻力”的强度而有所上涨 – 相同路况下,风阻系数越高,能耗自然也就更高了。

而对于所有的“方盒子”车型来说,风阻对于能耗的影响会比流线型造型的车更加明显,那么既要保持“战术方盒子”的颜值,又要尽量降低能耗保证“经济性”,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风阻的大小不是由单一部件决定的,而是车身整体 “气流走向” 的结果 ,从设计角度看“与风对抗”有5个关键部位

1、车头:决定 “气流入口” 的顺畅度

车头是气流与车身接触的 “第一道关卡”,车头造型直接影响气流能否 “平顺流过”,而不是形成 “撞击式阻力”。

进气格栅:格栅的大小、形状会影响气流进入发动机舱的效率 —— 若格栅过大,会有更多气流撞击发动机舱内部,增加风阻;若过小,又会影响发动机散热。

前保险杠与下唇:方正的保险杠若设计得过于 “突兀”,会让气流在车头下方形成涡流(紊乱的气流会增加阻力),引导气流快速从车底流过,避免涡流产生,就需要“导流车唇”来起作用。

2、车顶:控制 “气流顶部走向” 的关键

车顶的 “坡度” 和 “平整度”,会影响气流在车身顶部的流动轨迹 —— 若车顶过于陡峭或有凸起,气流容易在车顶后端 “分离”,形成负压区 – 负压会产生 “拉扯式阻力”,类似于 “空气往后拽着车”。

3、车身侧面:避免 “气流侧漏” 与 “涡流干扰”

车身侧面的 “平整度” 和 “过渡细节”,会影响气流能否沿着车身侧面顺畅流动,避免出现 “侧漏气流” 或 “局部涡流”。比如之前说的宽胎,在转动时就会带动周围气流形成“旋转涡流”。

4、车尾:减少 “负压拖拽” 的核心区域

气流流过车顶和侧面后,会在车尾汇聚 — 若车尾设计不当,跟车顶一样会形成大面积 “负压区”,空气同样会在后面拉着车,这同样是风阻的重要来源,业内称之为 “压差阻力”。

5、车底:容易被忽视的 “风阻死角”

咱们选车的时候,往往更加关注车身外观,却忽略了车底 – 其实车底的平整度对风阻影响很大。若车底布满凸起的管线、油箱、排气管,会让气流在车底形成大量涡流,增加风阻。

明确了这5个“对抗风阻”的关键点,我们也会在相应的设计上下功夫,虽然对于方盒子造型的BJ81来说,风阻优化比流线型轿车更难,但我们依然会努力,让咱们的BJ81的风阻系数在同样是“方盒子”造型的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我们要做到,既不丢失“战术方盒子”外形设计的“魂”,也不让能耗成为你们用车的“负担”。

如果大家对风阻相关的问题还有疑惑,比如 “加装车顶行李架会增加多少风阻”“雨天风阻会不会变化”,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结合我的专长来给大家解答。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胎宽与能耗有条“隐形纽带” 胎宽与能耗有条“隐形纽带”

我是国庆,今天还是我和大家唠几句。

之前跟大家说过,我们最近一直在开会探讨BJ81的底盘设计,前面也跟大家讲到了几个跟底盘相关的设计重点。今天在上班路上,看到路边停了一台改装过的牧马人,虽然也是“阅车无数”的业内人士,但还是对那几条大宽胎行了三秒的注目礼。

不得不说,宽胎带来的肌肉感、沉稳的气场,确实让整车更加有冲击力;但大部分用户也会有一个基础的感性共识-胎宽越宽的车,就越耗能。相信很多喜欢硬朗感的朋友们既会对宽胎欲罢不能,又会因为能耗望而却步;

那胎宽真的会跟能耗有直接关联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有!但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呢,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聊聊的。

请大家记住一个词:“滚动阻力”,这就是胎宽与能耗之间关系的核心。简单来说,轮胎在行驶时,与地面接触的部分会产生形变,形变越大,阻力越大,车辆需要消耗更多动力来克服阻力,能耗自然上升。

而胎宽越宽,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比如265mm 胎宽的接地面积,比 245mm 胎宽多了约 15%。别小看这 15%,它意味着车辆行驶时,地面对轮胎的摩擦力、形变阻力都会同步增加。同样的电机功率、同样的路况下,搭载 265mm 胎宽,百公里电耗将比 245mm 胎宽多了 1.2kWh;如果是燃油车,百公里油耗会增加 0.6L 左右。

这可不仅仅是一组冰冷的数字 ,设想一下,在长途穿越的时候,同样 60kWh 的电池容量,245mm 胎宽能多跑约 30 公里,这在偏远地区可能就是 “能否到达下一个充电点” 的关键。

还有就是风阻,对,胎宽与风阻也是有关系的。因为宽胎会让车轮突出车身的部分更多,气流经过车轮时更容易产生湍流,从而增大风阻。在高速行驶时,风阻带来的能耗占比会超过 50%,这意味着宽胎在高速场景下,会间接增加能耗。

那宽胎只能是“能耗杀手”么?宽胎又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BJ81这台车的定位是一台“战术方盒子”,关注它喜欢它的你一定是希望它足够的方正与硬朗,而足以撑起“战术感”的轮胎,将是外形的“点睛之笔”。过窄的轮胎,会让车子“头重脚轻”,一看就有些轻佻,不够沉稳。

再来,宽胎除了能够撑起“战术方盒子”的硬朗气质,还能在行驶安全和操控体验上面带来提升。

宽胎更大的接地面积所带来的抓地力提升,无论是城市通勤还是野外撒欢,都能够带来安全上的足够保障:如紧急制动时,宽胎制动的距离会更短;高速变道或过弯时,宽胎的侧向抓地力更强,车身侧倾幅度减少;在泥泞、砂石路面,宽胎能分散车重对地面的压强,减少“陷车”的风险。

另外,除了安全,宽胎还能优化驾驶质感,宽胎的胎体更宽,对路面颠簸的 “过滤能力” 更强。比如驶过减速带或坑洼路面时,宽胎能更均匀地传递震动,车内感受到的 “生硬冲击” 减少 ,尤其是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会更优。另一方面,宽胎与地面的接触更充分,底盘对转向的反馈更精准 – 转动方向盘时,车身的响应更“跟手”,没有 “虚位感”,无论是低速挪车还是高速巡航,驾驶时的 “人车沟通感” 会更清晰。

所以我们在设计时既不能只“盲目追求”胎宽,也不能为了降低能耗而“过于保守”,如何通过胎宽与能耗之间的“隐性纽带”,找到“颜值”和“能耗”的最优解,才是我的工作。

现在我的脑子里闪现出来的解决方案

1、真实的了解大家用车的主要场景,来制定轮胎的设计方案;

2、优化轮胎配方,用技术抵消阻力,降低轮胎的滚阻系数;

3、持续底盘调校,让宽胎的 “优势最大化”,让BJ81的颜值更进一步;

当然,对于胎宽具体的设计,还需要我和我的团队开会,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征求你的意见,才能做出最终的决策,毕竟对我们来说,能让你得到一款兼具外在和内涵的“战术方盒子”,才是最终目标。

BJ81 设计总监 刘国庆

A 柱设计的博弈与平衡艺术 A 柱设计的博弈与平衡艺术

我是国庆,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A柱的设计。

可能很多人对车辆的A柱没有什么感知,对于有些懂车的朋友“B柱”、“C柱”在他们脑中出现的频次也大大的多于“A柱”。

而就是这存在感比较低的A柱,却承载着三重核心使命:在碰撞事故中守护乘员舱安全、支撑车顶刚性、引导车头气流。所以对于A柱的设计是需要非常重视以及反复推敲的。

在日常用车中,经统计约 30% 的城市低速碰撞事故与 A 柱盲区相关;而在高速碰撞中,A 柱的抗变形能力则直接决定乘员舱的生存空间。而这,其实是由A柱设计的厚与薄有很大的关联。

那么今天我们主要就单说说A柱的设计的薄与厚,光这一点就充满着大量的博弈与平衡。

先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A柱是设计的厚一些比较好,还是薄一些比较好?

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一个开专车的师傅,他给我的回答是,A柱应该更薄一些。结合专车的使用场景,也就是多为城市内行驶,同时低速的状态会多一些,他说的确实没有什么问题 – 因为A柱越薄,转弯时的视野盲区也就越小,我们无需大幅调整坐姿就能看清侧向路况。但问题随之而来:在对一些高速事故的分析以及碰撞测试中,我们会发现,薄 A 柱在偏置碰撞测试中出现明显弯折,乘员舱侧面侵入量超标,对驾驶者而言是有着很大的风险的。

这时候惜命的朋友就会说了,那就尽可能的加厚A柱,这样确实更能保障发生碰撞和事故时驾驶者的安全,但过度的安全保障,并不一定会带来绝对的安全。也就是厚A柱的安全冗余也会带来很多现实的代价。

传统设计的厚 A 柱方案(厚度 120mm),虽然应对碰撞表现出色,但实际驾驶中暴露出明显问题:在小区转弯时,驾驶员需要频繁摆头才能避开盲区,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观察存在明显延迟。很容易造成小的剐蹭事故,这也是很糟心的。

同时,过厚的 A 柱会破坏车头气流连续性,A柱厚度增加,风阻系数就会随之上升,这意味着高速行驶时能耗的增加,续航减少;同时气流湍流产生的风噪在 80km/h 以上会明显放大,车内噪音增加 ,影响乘坐舒适性。

所以说A柱的薄与厚是一场博弈,也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那么如何做好这“薄厚”的平衡呢?

首先是结构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筋条排布,使抗扭刚度提升。配合前三角窗的延伸设计,将视野盲区优化到一个比较舒适的程度。

还有是材料升级:我们会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升级材料,实现A柱的“薄而强”,找到安全、视野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虽然我刚才讲了很多的A柱“薄厚博弈”,但我们深知,你们需要的不是单纯的 “更厚” 或 “更薄”,而是在每一次转弯时的从容观察,每一次出行时的安心守护。是安全、视野、能耗的多维平衡。

明确了目标,我们就会朝着它不断的前进,然后取得进展,相信我们一起创造的BJ81一定会不同反响。

BJ81 设计总监 刘国庆

续航提升是 个“系统工程” 续航提升是 个“系统工程”

我是国庆,又见面啦~

之前我的领导,项目的总师陈荣华老师给大家讲了我们关于BJ81动力系统的考虑,前两天我也跟大家聊了聊我们正在攻关底盘减重。不知道对于我们在这里聊一些技术问题,你们是不是感兴趣。偶尔说说这些,也是为了让你能够对造车这件事有个大概的认识,从而在之后更加快速的融入到咱们BIP造车这件事中。

其实无论是动力系统的选择还是底盘减重的攻关,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耗的减少,来增加咱们车辆的续航能力,从而提升日常用车的经济性。

“续航焦虑”这个词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咱们开新能源车的朋友。我刷抖音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段子:电车车主在100%电量的时候意气风发,60%电量就要关掉空调,40%电量时不敢听歌,20%电量的时候已经在满头大汗的找充电桩了……怎么去解决这种焦虑呢,相信大家都有同一个答案:提升续航!

增加续航之所以也是一个攻关挑战,因为这件事情绝非 “单纯加大电池” 这么简单,是一个多维度技术挑战,是造车技术全链路的突破。

一个是结构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电池体积与车身布局的平衡 – 电池包需布置在底盘下方(主流 “滑板式” 设计),但车身离地间隙、底盘结构强度(如抗托底能力)限制了电池厚度。若为增加容量扩大电池容积,会压缩车内乘坐空间,影响实用性。

这时候,有些懂行的朋友会说 – 那就用“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来提升空间利用率,这确实是个可行的方法。但也没有这么简单一句话就能跨过这个困扰了我们这些业内人士这么久的一个坎,因为一体化技术,需要攻克结构强度与维修便利性的矛盾,就比如电池和底盘融为一体后,只要局部损坏就可能导致整个电池包报废,维修成本可就蹭蹭往上涨。

还有就是系统协同,这方面主要是上次我跟大家说的底盘轻量化同样可以降低能耗和提升续航能力,不过在轻量化的同时,车身强度不能被弱化。而如何让轻量化底盘提升的成本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进而不把这些成本加在咱们用户买车的价格上,是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研究的课题。

总的来说,增加续航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可能无法做到“两全其美”,那如何在这些方面做取舍,就是之后我们要让大家决定的事情。

所以在让大家做决定之前,我会尽量继续给大家讲讲这造车中的“一、二、三、四”,只有当你清楚要选什么,才能知道怎么选最好,对吧?

下次,大家希望我给你们讲点儿什么呢?可以随时告诉我!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底盘减重需要“科学平衡” 底盘减重需要“科学平衡”

关注BJ81的朋友,咱们又见面啦!我是 BJ81 团队的国庆。

今天一是要向你汇报我们最新的开发进度 – 这几天我们团队一直在开会,探讨如何攻关的底盘减重这项工作。二来就是坦诚聊聊底盘减重的优势和挑战,让你更透明的看到我们在做什么,也更清晰的了解我们的开发逻辑。

作为汽车的 “骨架”,底盘承载着整车 30%-50% 的重量,它的每一处设计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性能表现。我们团队之所以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底盘减重,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的轻量化设计,为大家带来更优质的驾驶体验。

先来说说底盘减重的优点吧:

1、底盘减重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能耗优化上:

无论是对于燃油、纯电还是增程式动力系统,底盘减重都对能耗的降低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对燃油车而言,底盘质量每降低 10%,燃油消耗可降低 6%-8%; 对于电动车来说,减重效果会更为明显一些 – 同样是底盘质量每降低10%,相同电池容量下续航里程可提升 5%-10%。

2、操控性能的全面提升:

轻量化底盘也能显著降低车辆惯性,让动力与制动的响应延迟大幅缩短。在加速性能上,相同动力输出下,0-100km/h 加速时间可缩短 0.5-2 秒;制动时,100-0km/h 制动距离能缩短 5%-10%。

而在转向和过弯时,轻量化底盘能降低悬挂系统的负载惯性,车身侧倾更小,过弯极限更高,高速变道或山路驾驶时的稳定性也会明显提升。

3、底盘减重还能减轻悬挂系统的负担:

当悬挂弹簧和减震器无需对抗过大的静态质量时,过滤路面颠簸会更加灵活,对细碎震动的吸收效果更好,驾乘的颠簸感会明显减弱。而且悬挂部件的磨损速度也会减缓,能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用车的长期维护成本。

4、我们能更精准地优化整车配重:

底盘结构厚重,容易出现前后轴荷分配失衡的问题,而轻量化设计可通过材料分布优化调整轴荷比,让前后轴荷更接近 50:50 的理想状态,减少高速行驶时的 “发飘” 感,提升直线行驶稳定性。

当然,如果底盘减重只会带来好处而没有挑战,我们也就不必闷头在会议室写写画画,到现在还在不断的讨论和优化了。我和团队一直以来的做事风格:正视挑战,才能攻克难点。

1、底盘减重后的车身强度保障,尤其BJ81的很多使用场景都需要更高刚性的车身

底盘是车身抗碰撞的核心支撑结构,纵梁、横梁等部件需要承担碰撞冲击力。我们要严格避免过度削减材料厚度或简化结构,确保每一处结构都能在轻量化的同时保持足够的碰撞承载能力。比如我们要考量正面碰撞时纵梁是否能有效分散冲击力,侧面碰撞时门槛梁和地板横梁能为你提供可靠保护等。

2、维修成本也是我们考虑的另外的重点

为了在减重的同时保证强度,我们会大量采用高强度钢在车身不同部位的应用。这确实会增加一定的制造成本,也会带来碰撞后维修难度的提升,从而带来维修成本的提升。我们也特别邀请了售后团队的同事参与我们的讨论,尽量优化BJ81后期维修成本。

3、耐久性与可靠性是我们绝不妥协的底线:

针对轻量化结构可能出现的疲劳断裂风险,我们将研究如何优化应力集中部位,之后也一定会进行足量的路面冲击测试。对于抗腐蚀性能,我们会采用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避免发生电化学腐蚀,确保底盘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

4、最后是行驶质感和 NVH 性能的平衡:

底盘是振动和噪音的主要传递路径,我们要确保轻量化设计不会破坏原有的 NVH 平衡。针对可能出现的振动放大问题,还有隔音性能问题,我们都在进行研究,以求得到最优解。

底盘减重技术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为大家带来更节能、更安全、更舒适的驾驶体验。但我们也深知,我们始终要以大家的用车需求为核心,将技术优势充分发挥,把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如果对 BJ81 的底盘减重技术还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留言与我交流。之后我也会经常汇报我们取得的成绩和需要攻关的挑战,让你清楚的看到,未来的爱车将会如何一步一步走向你!

标注:文中所公布数据均为研发构想,真实数据以后期实验论证为准。

来自BJ81 设计总监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