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BJ81,该配一套怎样的刹车? 你的BJ81,该配一套怎样的刹车?

说到刹车,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仔细琢磨过这个每天都会用上几十次的功能?

可能很多朋友对它的印象停留在“踩下去,能停下就行”——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其实依赖着一整套精密而复杂的系统。

事实上,一套优秀的刹车不仅关系到安全,更直接影响着驾驶体验和行车品质。它的设计背后,隐藏的正是一场关乎成本、性能和体验的深层博弈。

正因如此,我们团队在为BJ81规划制动系统的时候,做了很多深入的思考。

这次我们想邀请你一起来“共创”,聊聊下面这三种方案,看看哪一种更让你心动?


方案一:传统通用制动——经济实用的「高性价比之选」

为每天在城市中穿梭、注重实用性的朋友,提供一个可靠又经济的选择。这个方案不追求极致的性能,而是要在这个价位段里,守护住安全的底线!

优势:

  • 成本低:价格亲民,适合预算有限的车主。
  • 稳定性高:满足日常通勤和法规安全标准,可靠性有保障。
  • 维护方便:市场流通量大,线上线下渠道丰富,维修更换方便。

劣势:

  • 性能平庸:制动响应、耐热性、抗衰减能力一般,不适合激烈驾驶。
  • 寿命较短:尤其在频繁制动或高温环境下磨损更快。
  • 升级空间小:无法满足个性化或性能提升需求。

体验:

  • 制动距离:标准城市/高速路况达标,紧急制动表现一般。
  • 热衰减:连续下坡或激烈驾驶后制动力明显下降。

它最适合怎样的你?

  • 城市通勤族:每天上下班、接送家人、采购日用品,行驶的路况都比较熟悉
  • 精打细算型车主:希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后续的保养、更换成本更亲民

这个方案就像是个“经济适用”的居家好男人,虽然不是单项冠军,但表现均衡,主打一个“够用就好”。制动脚感偏舒适,城市里开很轻松,适合不追求激烈驾驶的新手司机。但如果你想要下赛道或者激烈驾驶,可能会觉得不够用。


方案二:品牌制动——驾驶乐趣至上的「性能发烧友之选」

为那些一握方向盘就热血沸腾的朋友,准备的“性能套餐”。这不仅是一套刹车,更是给你攻弯时的信心和驾驭的乐趣。

优势:

  • 性能更好:专为高负荷工况设计,制动距离短、热稳定性强。
  • 材料先进:采用高性能摩擦材料、浮动卡钳、通风/打孔盘等。
  • 品牌背书:多用于高性能车,技术成熟可靠。

劣势:

  • 成本较高:将额外增加整车成本。
  • 可能过度配置:对普通家用车属于性能过剩,日常驾驶感受不明显。
  • 维护成本高:高性能刹车片/盘磨损快,更换频率和成本更高。

体验:

  • 制动距离:显著缩短,尤其高速或连续制动场景优势明显。
  • 热衰减:耐高温能力强,赛道或山路连续制动仍保持稳定。
  • 操控反馈:脚感线性,制动力分配精准,提升驾驶信心。

它最适合怎样的你?

  • 驾驶爱好者:喜欢在周末去跑跑山,享受过弯时的精准操控
  • 进阶玩家:追求极致安全与操控

性能提升的同时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并且高性能刹车片通常磨损会更快,这是追求性能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可能之后出个高性能版本,这个方案会很合适。


方案三:个性化方案——完美匹配的「定制方案」

从车辆设计之初,就与整车的底盘、电子控制系统同步开发,与车辆匹配度更高,量身定制。

优势:

  • 原厂整合度高:与整车电子系统(如ESP、ABS)完美匹配,无需额外调校。
  • 外观协调:卡钳涂装、轮毂开孔等与整车设计风格统一。
  • 性能与舒适平衡:兼顾日常使用与激烈驾驶。

劣势:

  • 价格高:比通用方案成本更高。
  • 升级选项少:一旦出厂配置固定,后期难以再升级。

体验:

  • 制动效能:调校更贴合原车动力。
  • 舒适性:兼顾低粉尘、低噪音,适合日常+偶尔激情驾驶。

它最适合怎样的你?

  • 完美主义者:注重车辆的整体性。
  • 有个性化需求:看重原厂质保,希望省去后期改装的麻烦,同时保持车辆价值

需要投入额外研发成本,相较于通用方案体验上会更好,比品牌方案性价比更高,同时可以满足更个性化的需求。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更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和选择。

在汽车配置的的选择上,你会更倾向哪种?

  1. 实用至上:够用就好,省钱实惠最重要!
  2. 性能优先:愿意为更好的驾驶体验多花点预算!
  3. 个性定制:满足特定需求,完美匹配!

或者,你还有更棒的创意!那就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让我们一起打造一辆更适合你的车!

BJ81 工程总监 刘博

屏幕与按键:指尖的“分歧” 屏幕与按键:指尖的“分歧”

问一个问题,你是更习惯物理按键+机械旋钮的操作方式,还是更喜欢在触控大屏上“指指点点”呢?

可能你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边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开始把车内各种功能控制集中在尺寸越来越大的中控屏幕上,一边是不少用户仍对实体按键“念念不忘”。

这种矛盾与分歧的背后,实则是一场关于”什么才是更人性化的车内交互”的深层对话——它既涉及行车安全与操作效率的权衡,也关乎不同驾驶场景下直觉体验的差异,更折射出对汽车操控的不同理解。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物理按键与触控大屏这两种主流交互方式的不同逻辑和适用场景。

核心理念:物理交互讲求“直觉可靠”,触控交互强调“科技感”

交互方式的本质,就是让人与车的沟通更自然,夸张点儿说,就是达到“人车合一”的境界。物理按键的核心是“明确与反馈”,触控大屏的核心是“集成与拓展”,目标不同,导致的体验感也截然不同。

物理按键+机械旋钮的优势 — “盲操可靠、反馈清晰”

定位精准、不易误触,使用时不依赖视觉确认,在驾驶过程中调节空调、切换音量等高频操作尤其安全便捷;另外一点,就是操作有实体反馈——这应该是很多人热爱实体按键的原因;

触控大屏的优势 — “界面灵活、科技感强”

显示面积大、界面可自定义、功能集成度高,在一个屏幕就可以控制驾驶模式、空调等多种功能,视觉风格也更符合当下流行的智能感,让用车的人感受到现在科技的便捷。

我们之前聊,人车交互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不能简单武断地去判断哪一种方式更好,其实每一种方式都在为不同驾驶场景和用户习惯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区别,同时也判断哪一种方式更适合你:

操作精度与反馈:

物理按键和旋钮依靠的是“物理定位”和“机械反馈”,比如旋钮的“咔哒”声、按键的按压行程,这些都让操作具有确定性。你不需要盯着看,手指一摸就知道哪个是风量、哪个是温度,特别适合行车中的快速调整;

触控大屏则依赖“视觉反馈”和“震动回馈”,虽然很多车型也加入了模拟震动提示,但准确度仍高度依赖用户的视线配合。尤其在颠簸路段,手指容易误触,需要更多注意力介入。

功能集成与个性化:

触控屏幕的优势在于“高度集成”,一套系统可以控制导航、娱乐、车辆设置、空调等几乎所有功能,还能通过OTA升级不断扩展新界面或新交互逻辑,科技感和可玩性更强;

物理按键通常功能固定、布局稳定,不具备“一变多”的扩展能力,但优势也正在于“稳定”——你不会因为系统升级而突然找不到空调开关,也不需要在多级菜单中来回翻找常用功能。

学习成本与使用直觉:

物理按键的布局一旦熟悉,几乎可以形成肌肉记忆,对非数码原生代用户(比如部分年长驾驶者)非常友好,上手零门槛;

触控大屏通常需要一定的学习适应过程,菜单逻辑、图标意义、滑动方式等都可能因车型而异,更吸引乐于探索科技、习惯智能设备的用户。

审美倾向:

物理按键和旋钮往往承载着“机械感”“复古感”甚至“驾驶仪式感”,很多朋友们喜爱的就是那种实实在在的操控回馈,认为这才是“开车的感觉”;

触控大屏则传递出“简约”“前卫”“数字座舱”的审美态度,更受追求极简风格和科技氛围的用户青睐。

所以就像刚才提到的,并不能说哪一种方式一定更好,而是它们分别呼应了不同的用车需求、驾驶场景甚至情感偏好。习惯了一手旋钮调音量、一手握方向盘的驾驶者,可能很难接受全部功能汇聚于一块屏幕;而用惯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的用户,则可能对大屏的流畅和智能接受度更高。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你更倾向于哪种交互方式?你的爱车采用了哪种操作设计?在日常使用中,你遇到过哪些惊喜或困扰的体验?

  • 也许你希望保留空调调节的物理旋钮,但同时也期待更智能的语音控制;
  • 也许你钟情于触控大屏的科技感,但希望优化菜单层级提升操作效率;
  • 也许你发现了某种物理按键与触控屏完美结合的创新方案。

告诉我们你的想法,我们相信,最好的产品一定来自最真实的用户声音。

BJ81 设计总监 刘国庆

增程动力系统该如何选择“配方” 增程动力系统该如何选择“配方”

前有好几篇文章都聊到了能耗相关的话题,因为在用车的时候,能耗一定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天依然会在能耗方面跟大家一起聊聊我们关于动力方案选择上的一些思考。

上个月,总师陈老师提到过我们团队认为增程式动力系统是BJ81最佳的动力解决方案,之后我们也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从这些反馈当中我们了解到,增程确实也是你们更加认可的动力方案。那么今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来聊聊增程方案的两种不同设计思路,同时也邀请你继续献策,让我们的产品更贴近大家的需求。 增程式动力系统虽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方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所了解。但同样是增程式动力,不同的设计思路同样要面临一些取舍,目前主流的设计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小电池的增程,一种是大电池增程,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两种方式的不同。

小电池增程方案

优势:

  • 购车成本低,可享受新能源政策;
  • 有一定纯电续航(约50-100km),短途可用电;
  • 可加油,缓解里程焦虑。

预算紧张的朋友们相对更倾向这种方案,可以做到更低的起售价,降低购车成本。

劣势:

  • 纯电续航偏短,需频繁充电,实际用电覆盖率低;
  • 增程器频繁启停,噪音控制难度大,影响行车品质;
  • 仍依赖充电基础设施,无法彻底摆脱“找桩焦虑”。

我听过有车主反馈说:“每天接送孩子不到30公里,最多两天就得一充,有时候忘了充电,发动机启动的声音挺明显的。”

大电池增程方案

优势:

  • 纯电续航长,覆盖90%以上城市场景,大幅降低用车成本;
  • 长途可加油,无里程焦虑,适用场景更全面;
  • 电驱为主,NVH 表现优异,乘坐舒适性更好;
  • 支持大功率外放电,拓展露营、户外生活场景。

一位经常自驾露营的朋友跟我说:“我每周通勤用电,周末出去玩说走就走,不会有里程焦虑,出去玩用外放电烧水做饭很方便,体验还是挺香的。”

劣势:

  • 大电池成本相对更高,售价可能上浮;
  • 大电池导致车重更大,对整车轻量化设计提出更高要求;
  • 电池可能占用部分行李箱空间,需要优化布局。

大电池虽然带来了不少体验上的提升,但大电池重量、体积带来的问题可能需要团队在设计上花费更多的心思去优化来降低影响。

那么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呢?

其实,我认为,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技术永远是为人服务的,如何满足大家最真实的需求,一直是我们团队最重视的部分。BJ81不会盲目追求技术潮流,而是回归真实用车场景。因此在BJ81的动力方案的选择上,我们将更多倾听大家真实的想法:

  • 你更看重更低的起售价,还是愿意为长纯电续航支付稍高的购车成本?
  • 你如何看待大电池的重量对车辆操控带来的影响?
  • 你愿意为了大电池带来的体验提升牺牲部分车内储物空间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的每一个声音,都将会影响到我们的设计开发,影响到BJ81的最终呈现。期待BJ81能以更让你满意的姿态出现在你的身边,成为你真正硬核、可靠、体贴的家庭成员。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

城市与越野:底盘调校的 “双重性格” 城市与越野:底盘调校的 “双重性格”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的车是更多用于城市日常通勤,还是外出越野撒欢呢?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城市路与越野路对于底盘设计的核心需求是几乎完全相反的。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一台城市SUV在越野路段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但却不那么清楚为何在山地林间行驶的威风凛凛的越野车,到了日常通勤的时候,却总是开着有点儿别扭。其实这正是因为底盘的悬挂、转向、传动甚至制动,都要围绕着主要的使用场景进行调校。一旦调校和真实用车路况有偏差,驾驶体验就会受到影响。

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城市路和越野路这两种最常见的用车场景下底盘调校的不同。

核心目标:城市求 “稳” 与越野求 “通”

先明确一个底层逻辑:底盘调校的本质,是让车辆 “适应场景”。城市路的核心是 “平顺通勤”,越野路的核心是 “突破障碍”,目标不同,调校方向自然天差地别。

  • 城市路调校目标-“好开、不累、舒服”

过滤颠簸、抑制侧倾、转向精准,让用户在拥堵路段、快速路行驶时,既能感受到车身的稳定性,又不会被井盖、减速带颠得难受;

  • 越野路调校目标- “能过、不陷、可控”

放大通过性、保持车轮抓地力、允许车身灵活扭转,哪怕面对坑洼、陡坡、交叉轴,也要让车轮尽量贴地、动力有效传递。

关键部件调校:从悬挂到传动的 “场景适配”

前面几次跟大家探讨中,我已经提过很多次 – 底盘是个系统工程,每个部件的调校都要为你的驾乘体验服务,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底盘的调校拆解为三个关键点:

  1. 悬挂系统:悬挂是底盘的 “减震核心”,也是两种场景下差异最直观的部分。城市路需要“紧绷过滤” ,而越野时则需要“松软拉伸”。

城市调校:一般来说会把悬挂的弹簧硬度调得稍高,减震器的阻尼(抑制弹簧回弹的力度)设定为 “前软后硬”— 低速过减速带时,前悬能过滤掉大部分冲击,避免车头 “磕地感”;高速变道或过弯时,后悬的硬阻尼能抑制车身侧倾,让车尾不 “甩动”,比如在城市快速路以 80km/h 过弯时,侧倾角度控制在 3.5° 以内,就是靠这个调校逻辑;

越野调校:而越野路的调校则完全反过来 — 弹簧硬度降低、阻尼调软,同时大幅增加悬挂的 “行程”(弹簧拉伸和压缩的最大距离)。这样,在遇到坑洼时,车轮能跟着地面起伏 “往下探” 或 “往上抬”,尽量不悬空;过交叉轴时,长行程能让对角车轮同时贴地,避免单侧车轮失去抓地力,这也是为什么硬派越野车往往都会强调 “长悬挂行程” 的原因。

  1. 转向系统:转向手感直接影响 “驾驶信心”,两种场景下的需求甚至是有些矛盾的,城市路需要“轻盈精准”,而越野时则更偏向 “沉稳反馈”。

城市调校:会把转向助力调得更轻盈,尤其是低速挪车、掉头时,这样哪怕是力气较小的女性用户也能轻松打方向;同时缩小 “转向比”(方向盘转动角度与车轮转动角度的比例),比如方向盘转 1 圈,车轮就能转够角度,在小区、停车场等狭窄路段,不用频繁换手就能掉头,提升灵活性;

越野调校:转向助力会调重,转向比也会放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越野时经常要应对高低起伏的路面,重助力能避免路面颠簸 “反推” 方向盘(也就是 “打手”),保护驾驶员手臂;而大转向比能让转向更 “沉稳”— 比如过陡坡时,方向盘稍微动一点,车轮不会像城市路调校那样有大幅偏转,避免因操作误差导致车辆偏离路线,这对越野安全至关重要。

  1. 传动与制动:除了悬挂和转向,传动(动力传递)和制动的调校也在默默适配场景,城市路段 “平顺高效” ,而越野路段 “低速持久”

城市调校:由于城市通勤经常性的速度变化以及启停,传动系统追求平顺,避免带来顿挫感;制动系统则强调 “线性脚感”,轻踩减速、重踩停稳,符合城市通勤场景用车的需求;

越野调校:传动调校会让车辆以低转速、大动力缓慢通过障碍,比如爬 40° 陡坡时,发动机较低的转速,就能稳定输出动力,避免高转速导致车轮打滑;制动则会增加 “刹车助力”,同时优化 “ABS 防抱死系统” 的介入逻辑 — 在泥泞路面刹车时,ABS 不会过早介入,允许车轮轻微抱死以 “刮掉” 轮胎上的泥浆,恢复抓地力,这和城市里 “防抱死、保转向” 的逻辑完全不同。

相信了解了底盘在不同用车场景下的不同设计与调校方向和这种调校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能更加清楚的理解为什么你平时上班开着很顺手的车在遇到山地密林的时候会玩儿不转;而能够翻山越岭的大越野,却在城市路上威风不再了。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你的车是更多用于城市日常通勤,还是外出越野撒欢呢?

BJ81设计总监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