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81线下行记|我们和硬核玩家的第一次“奔现” BJ81线下行记|我们和硬核玩家的第一次“奔现”

哈喽,家人们!好久不见~我是思瑾,BJ81头号自来水!

这段时间,我的手机几乎被后台留言“轰炸”了:

“BJ81这概念车造型太顶了,但到底是不是‘照骗’?”

“说好的战术味,别最后变成‘战术贴纸’啊!”

说实话,看到这些话,我一边默默截图转发工作群,一边在心里疯狂点头——

太好了,终于有人和我们一样,对“战术方盒子”较真儿了。

所以这次,我们干脆不聊虚的,直接把BJ81概念车一路开进了北京和西安,举办了巡展和沙龙活动。

出发前我多少还是有些紧张的:

毕竟是第一次线下见面,多少有些“网恋奔现”的忐忑;

但当看到活动圆满落幕,看着大家围着车认真讨论、甚至上手比划设计的样子,我彻底安心了。

原来,我们一直都是在同频共振的。

今天,我很想给没有去现场的朋友们,聊聊这两站的真实瞬间,也说说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笃定:

BJ81 BIP共创模式这条路,走对了。


概念车亮相:静静停在那里,就已经足够有力

我们两站巡展的场地都在人流量很大的地方,而全场目光的焦点,一直是那台静静停在现场的BJ81概念车。

我们没有用围栏隔开距离,也没有冷冰冰的“请勿靠近”提示,而是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大家可以环绕观看、驻足细品。

我们期待大家看到它、走近它、观察它、感受它。 有人围着车看细节,有人蹲下研究底盘布局,还有人已经开始畅想提车后的第一条路线。

现场有不少朋友边看边和身边人讨论:“这车顶行李架是原厂集成的吧?后期加帐篷应该很方便。”

还有人笑着调侃:“这车停胡同口,邻居肯定以为军车开错地儿了!”

有用户朋友拿出自己在城市和野外穿越的照片:

“我就是咱们BJ80的车主,在实际开车的时候,有时下地下车库,会遇到容易上下限高磕碰底盘的问题,希望工程老师们可以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尽量不改变车高2米的这个特点”

话音刚落,周围好几个人点头。

这些观察和提问,没有一个是浮于表面的。

大家不是在看一台“展车”,而是在用玩家的视角,去判断它到底能不能成为一辆可靠的“伙伴”

那一刻我更加确信:BJ81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台交通工具。

它正在成为一种态度的象征——

关于可靠、自由,和对真实使用场景的尊重。


从故事开始,回到初心

每一场活动,我们都从同一个起点出发:讲述BJ81从0到1的立项故事。

不是为了渲染情怀,而是想坦诚地告诉大家——

我们坚持了军车的基因,要做一台“战术方盒子”?

我们相信,一台真正对味的“战术方盒子”,不该是一台追求潮流的妥协品,而应是实战逻辑的延伸。

所以BJ81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为了军迷的情怀,为了使用的可靠,为了造出一台真正属于用户的车。

它的线条、结构、布局,都会由用户决定。

在现场,我们首次分享了“战术方盒子”背后的设计哲学——

如何在致敬经典军用平台的同时,融入现代用户的真实需求;

如何让每一处看似粗犷的细节,都拥有明确的功能指向。

因为对我们来说,硬核不是风格,是标准。


技术面对面:不回避,不包装

如果说设计是BJ81的灵魂,那技术就是它的骨架。

在沙龙的“技术面对面”环节,我们邀请工程师直接上台,接受现场提问。

问题很直接,回答也很干脆。

关于通过性、车身结构、材料选择、改装潜力……我们不做模糊表述,也不靠话术绕弯。

因为BJ81从立项第一天起,就没打算靠“氛围感”活着。

真正的可靠,经得起实战,也经得起追问。

这种坦诚,也换来了用户的信任。

很多人说:“你们敢这么聊,说明心里有底。”

其实不是“敢”,而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推敲。


BIP共创:把过程摊开,邀你一起参与

BJ81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坚定选择了“Build in Public”(公开共创)的理念。

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把BJ81的成长过程全部呈现出来,邀请大家参与讨论、提出建议。

我们相信,一台真正属于用户的车,不该只由工程师定义,更应由真实场景打磨。

所以,我们认真倾听每一条反馈,无论来自军迷、越野老炮儿、改装玩家,还是刚入门的新手。

你们的视角,正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盲区。

这些声音,不会止于活动现场,而是会进入后续的产品迭代流程。

因为BJ81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它是在对话中,一点点变得“更对味”的。


感谢同行,下一站见

两站活动虽短,但收获远超预期。

感谢每一位到场的朋友,是你们的热情、专业和坦率,让BJ81离“真正对味”又近了一步。

北京和西安只是开始。

接下来,BJ81概念车将继续巡展更多城市。

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心向硬核,我们就期待与你面对面。

到那时,别光只顾着拍照打卡发朋友圈,一定要走近它——

因为BJ81,从来不是我们独自造的车,

而是和你一起,正在“造”的伙伴。

致敬每一位硬核玩家!

BJ81市场总监 张思瑾

买增程车前,先搞懂增程器功率! 买增程车前,先搞懂增程器功率!

咱们平时看的汽车广告里永远阳光明媚、一路畅通;车评人评测时电量总是拉满、动力随叫随到;选车时销售一听到“没电了怎么办”,立马话锋一转,聊起冰箱彩电大沙发。

可现实中呢?五一堵在盘山高速,电量一点点往下掉;冬天通勤续航直接打七折;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桩排长队,轮到时可能都没电了……

其实这些“电量见底”的真实场景,才是增程车真正体现价值的时刻,也是接受考验的时刻。 而决定它在亏电时表现如何的,可能是咱们之前没太关注的一个参数:增程器功率。

一、那增程器功率是什么?其实很好理解

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手机快充:

  • 用10W充电宝边打游戏边充?电量可能越玩越少,画面还卡成PPT;
  • 换个65W快充头?哪怕高负载运行,电量也能稳住甚至回涨。

车其实也差不多!

  • 60kW以下 = 10W充电宝 → 日常凑合,某些场景现原形
  • 90kW以上 = 65W快充宝 → 亏电如满电,超车爬坡不虚
  • 60-90kW = 30W平衡款 → 大部分人够用,多边形战士

增程器功率决定的是:在电池电量不足时,它能不能“顶得上”,而不是“拖后腿”。

二、增程器功率到底该选多大?

小功率派:60kW以下

适合:主要在市区通勤、很少跑高速、预算有限、对动力无感

优点:便宜、安静、车轻、省地方

缺点:亏电时“小马拉大车”,高速超车得“攒劲儿”,爬坡发动机嘶吼,电池还得帮忙打工

一旦电量低+高速+大油门,发动机可能“嘶吼着打工”,动力响应变慢。

大功率派:90kW以上

适合:经常跑长途、爱自驾、讨厌“打折体验”、对油耗相对不敏感

优点:加速快、高速稳、爬坡轻松,电池基本“躺平”

缺点:成本高、发动机体积大,可能侵占乘坐空间、市区低速时声音更明显

亏电状态一脚油门下去——车子也能“唰”地冲出去,那种动力不打折的从容,只有大功率给得了,但代价就是贵、重、吵、占地方。

均衡派:60-90kW

适合:城市+偶尔高速、家庭主力车、追求“性价比”

优点:价格适中、亏电够用、高速不虚、NVH调得舒服

缺点:激烈驾驶或长陡坡时,偶尔还是会感到“力不从心”

各种路况开一圈,亏电时动力衔接顺不顺?噪音突不突兀?能让你日常无感的,才能叫真正够用。

三、想避坑,下面几点是关键

  1. 车大功率小 2吨的SUV配个小增程器?爬坡时发动机“超负荷营业”,不仅吵,还费油。
  2. 电池小的车,更需要大功率 电池才30度?日常增程器介入频率高,功率太小容易“过劳”,日常使用就会影响平顺性和寿命。
  3. 如果住山区 or 经常跑高速?增程器功率别选太小 别听销售嘴里的“城市够用”,上述情况大功率增程器更适合。
  4. NVH调不好,大功率=移动拖拉机 功率大≠体验好,有些车型增程器一介入“嗡嗡嗡”像开拖拉机,大功率+舒适性不打折才是硬实力。

四、未来趋势——增程器也要越来越聪明

现在20万以上的增程车,基本都奔着90kW+去了,因为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增程车型亏电时的体验。

但也不能光关注功率,关键还得看:

  • 有没有专用高效发动机(热效率40%+)——省油才是真本事
  • 能不能智能调节——根据咱们开车的习惯、路况、电量,自动找最省油的节奏
  • NVH做的怎么样?——增程器介入时,噪音能不能接受

最后划重点:

买车别只看“零百加速”和“冰箱彩电大沙发”,

增程器功率 + 亏电实测,这事也关键!

下次试驾,记得:

  1. 把电量手动拉到最低(或开启强制保电最低模式)
  2. 上高速,找机会猛踩一脚油门

你的屁股和耳朵,比任何参数都诚实。

你开过哪辆增程车,亏电时让你“怀疑人生”?评论区聊聊!

BJ81团队工程总监 刘博

这台“战术方盒子”,是真·为你们而做 这台“战术方盒子”,是真·为你们而做

大家好呀~我是思瑾。

好久没见面了,上次聊完BJ81,后台直接被你们“轰炸”了:“造型够硬,能不能多讲点细节?”“是不是还有隐藏功能没放?”——姐妹们、兄弟们,你们每一条留言我都截图存了,开会时PPT第一页就是“用户灵魂拷问合集”。

今天不绕弯子,咱们就坐下来,一杯咖啡的时间,好好聊聊:

说实话,从立项第一天起,我们就没想做一台“普通SUV”。我们泡军迷群、蹲越野营地、拉着真实用户开共创会,一条条问:“你心里‘军味’到底长啥样?”——不是我们在单方面造车,是你们拉着我们一起,重新定义什么叫“硬核”。

比如,很多人说:“一定要有辨识度!”

我们懂!真“战术方盒子”的气质,不是贴个标、喷个漆就完事的,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看一眼你就知道:这车,能陪你疯,也能把你安全带回家。

那到底怎么才算“对味”?别急,看几个关键细节!


一、线条为什么这么方?——不只为帅,更为实用

先说最显眼的——为什么选择做一个方盒子?

不只是复古审美,也不光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显棱角,更是继承了军车设计的第一原则:功能优先。

悍马为啥长得像个铁盒子?因为方,才能最大化车内空间、方便装设备、改结构、维修也不用趴地上拧螺丝。简单、直接、高效。

BJ81也一样。它的“方”,同样也是真·为了给你更多空间、更好视野、更强防护。每一根线条,不光要“有态度”,还得“有用”。

致敬经典,但不止于模仿——我们想让它服务你的每一次出发,不管是去郊野露营,还是城市通勤赶早高峰。

二、底盘为啥这么高?——通过性,是硬核的基本修养

很多朋友在共创群里喊得最响的一句就是:“通过性必须够强!”

——懂了!安排!立马拉工程师改方案!

所以我们把底盘抬高,车头车尾的角度也反复调校,就为了一件事:

让你上坡不磕下巴,下坡不磨屁股,过沟跨坎不拖肚子~

不是为了参数好看,而是想让BJ81陪你走的比别人更顺一点。

三、车身为啥这么“钢”?——安全,从来不是选配

作为一台带着军车基因的车,BJ81注定要陪你干脏活、累活、苦活。安全靠谱,不是加分项,是底线。

很多老玩家私信我们:“别整活,安全上不能马虎!”——懂了!安排!

我们在关键部位用了更高强度钢材,不是为了“堆料炫技”,是想着——万一遇到突发状况,车身得扛得住、撑得住、让你回得来。

“军车基因”不是蹭热度,贴标签,是刻在骨架里的生存本能。

四、备胎外挂+拖钩标配?——经典设计,永不过时

外挂备胎 ≠ 拍照道具

它是:爆胎不用钻后备箱、省出空间塞帐篷睡袋、战损风自带BGM。

原厂拖钩 ≠ 装饰件

它是:陷车能自救、朋友陷了你能拽、关键时刻你是队伍里的“人形绞盘”。

这些设计,几十年前就反复验证过——好用的东西,不需要重新发明。


军用风格的本质:不浪漫,但可靠

很多人觉得“军事风=酷”,但我们想说的是:真正的军用设计,从来不为“看起来很酷”,只为“用起来不掉链子”。

  • 不追求“精致到毛孔”,但每个螺丝都有它的使命;
  • 不搞“伪硬派塑料件”,该钢的地方绝不偷懒;
  • 不堆“华而不实的功能”,你要的,我们都往实用方向怼。

它可以很野,也可以很日常

别被“战术”俩字吓到~BJ81不是只能住戈壁滩的猛男。城市通勤?没问题。周末露营?小菜一碟。长途穿越?它巴不得你出发。

就像一位共创朋友说的:“这车一看就知道——是能干活的。”

不是样子货!是真·工具人队友!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比较有信心地说:

BJ81这个“战术方盒子”,味儿,终于对了。

它不只是一台车,是你冒险计划里的“最佳拍档”,是你逃离日常的“合法借口”,也是你朋友圈九宫格的“氛围感担当”。

最后,感谢每一个给我们留言、提建议、催更、甚至“骂醒”我们的朋友。

BJ81成长为今天这样,是你们一点点靠嘴皮子磨出来的。

有机会,咱们路上见!

BJ81市场总监 张思瑾

一辆车的个性,从轮毂开始讲述 一辆车的个性,从轮毂开始讲述

人靠衣装,车靠轮装。——它们不仅是视觉焦点,也是性能的关键:轮毂承载设计语言,轮胎关乎抓地力与舒适性。 BIP模式让您像搭配穿搭一样,自由搭配轮毂与轮胎组合,定制属于您的BJ81出行美学。说出您的需求,我们负责落地。

如何让你的爱车开起来更“上头”? 如何让你的爱车开起来更“上头”?

很多老司机常念叨一句话:“簧下1公斤,簧上10公斤。”

乍一听有些不明所以,其实这是无数驾驶者用屁股和方向盘“试”出来的真理:

清晨通勤压过减速带,方向盘突然一抖;周末山路劈弯,车尾总有点“犹豫”;高速变道时,车身晃得你心里发毛……

这时候你可能会意识到:光看马力和零百,解决不了“开得爽不爽”的问题。真正的关键,藏在一个工程师爱说的词里——簧下质量。

什么是簧下质量?一句话你就能明白!

通过我们之前聊过的悬挂系统,你可以这么理解:你的车坐在一排弹簧上,弹簧托着的是车身、座椅、你和你的奶茶——这部分就是“簧上质量”。

而弹簧没托住的、直接怼在地上的那些配件——比如轮子、刹车盘、卡钳、转向节——就是“簧下质量”。

它们就像你跑步时脚上穿的鞋:鞋越重,抬腿越费劲;鞋越轻,步子越灵活。

车也一样。簧下部件越轻,车轮对路面的反应就越快、越听话。

为什么要“死磕”簧下质量?

因为它会影响到驾乘体验的很多方面—它不是写在配置表上的“硬参数”,而是你每天开车时屁股能感受到、手能摸得着、耳朵能听出来的细节。

  • 转向更跟手,车身更稳定簧下质量轻,车轮对路面变化的响应就更快。打方向时,车立刻跟上,不会“拖泥带水”,过弯时轮胎贴地性更好,车身晃动减少,开起来更“整”,更可控。
  • 过坑更柔和轻的簧下部件更容易被悬挂系统控制,遇到颠簸或减速带时,弹跳感减弱,震动更柔和,体感更舒适。
  • 抓地更稳,关键时刻刹得住、躲得开轮胎抓地更稳,在湿滑路面、砂石路或紧急变道时,车身姿态更好掌控。ABS介入更细腻,缩短刹车距离,更安全。
  • 对电动车更友好:省电=多跑几十公里!簧下部件属于“旋转质量”,每轻1公斤,相当于车身轻了2–3公斤,可以获得更好的能耗表现。
  • 长期使用更省心、省钱簧下轻,悬架系统负荷更小,减震器、衬套、轮胎等部件磨损更均匀,出现异响和老化的概率更低,也就意味着更低的使用成本。
  • 车内更安静,行驶更“整”路面“哒哒哒”的震动和“咯噔咯噔”的噪音,传进车里的少了。车厢内体感更安静、更“一体”。这种“整装感”,是底盘系统协同优化的结果。

怎么给簧下质量“减肥”?不是拆零件,而是动脑子!

轻量化,是用更适合的材料 + 更巧妙的设计,做到“轻而不弱”。

材料优化

  • 使用锻造轮毂,重量上比普通铸铝轻20%-30%,强度也更高;
  • 锻造卡钳 or 碳陶刹车:虽然价格有所上涨,但更轻,散热性能也更好;
  • 轻量化轮胎,使用热熔胎、低滚阻胎,减重的同时保证性能。

设计优化

  • 刹车卡钳、悬挂臂“精准挖洞”使用镂空工艺,该强的地方强,该轻的地方轻
  • 比如把轮毂轴承和转向节做成一体的“二合一”设计,将减轻重量
  • 紧凑布局,小尺寸高性能刹车盘+卡钳,制动力不减,减轻重量

说白了:不是“偷工减料”,而是“精打细算”。就像健身——不是瘦就完事,而是“减脂增肌”,既要轻,也要刚。

当下很多人买车,习惯先看马力、零百、屏幕尺寸——这很正常,数字最直观,最有“安全感”。

但有些驾驶感受,是参数表写不出来的:

无论是十几万的家用车,还是百万级性能车,决定“开得爽不爽”的,往往正是这些参数无法写出的细节。

在BJ81的簧下质量的减重这一环节上,我们将会花费很多的心思与力气,进行针对性优化。

下次试车,记得别只踩油门。

找个弯、压个减速带、轻刹一下——身体会告诉你,这车开的“爽不爽”。

最后问问,你开过哪辆车,让你有“特别跟手、人车合一”的感受?

哪怕是辆老家伙,哪怕很便宜,只要印象深刻,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

BJ81团队工程总监 刘博

彩色底盘更凸显战术化风格,你想要什么颜色? 彩色底盘更凸显战术化风格,你想要什么颜色?

底盘的升级改造往往都是内部达成意见,而BIP模式打破传统“闭门造车”,不仅将用户所想全盘记录,还要将优化细节展示给用户,共同打造BJ81,如果底盘可以变色,你想要那种色彩?

你理想中的BJ81悬架,是什么“性格”? 你理想中的BJ81悬架,是什么“性格”?

之前跟大家聊到过底盘的不同调校方向,不少朋友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趁热打铁,展开跟大家聊聊底盘调校中最核心的部分——悬架系统。

在这点上,可能很多朋友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每天穿行于城市街道与高速环线的朋友更在意每一次启停的平顺、每一个弯道的从容——追求的是驾乘体验的精致与稳定;也有人更热爱周末逃离城市,驶向山野、河滩——他们需要的是底盘足够“扛造”,在颠簸与泥泞中依然可靠。 可以说汽车悬挂系统的选择,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技术题,更像是一道生活选择题。

如果说整体桥+三把锁代表的是“无惧风浪的底气”,那独立悬挂诠释的则是“举重若轻的优雅”。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两种底盘方案的不同逻辑和适用场景。

全独立悬挂 ——“公路取向、舒适精准”

四个车轮各自通过连杆、摆臂、弹簧与减震器独立连接车身,互不干扰。主流配置如“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结构虽然更复杂,却为日常驾驶带来了细腻的反馈与更高的自由度。

它的优势在于特别适合城市与高速场景:

  • 空间更友好 —— 无贯穿式车桥,后排地板平整,腿部空间和储物空间都更从容。
  • 舒适性出色 —— 单轮震动被有效隔离,颠簸路面也能保持车身平稳,长途乘坐不易疲劳。
  • 操控响应灵敏 —— 车轮贴地性好,过弯稳定、转向精准,驾驶者能更自信地掌控节奏。
  • 簧下质量轻 —— 整体响应更快,转向与制动更线性,开起来更“跟手”。

但它并非全能:

  • 越野能力有限 —— 悬挂行程较短,在交叉轴或大角度攀爬时容易失去抓地力。
  • 结构相对脆弱 —— 复杂的连杆与衬套在高强度越野中更易受损,维修成本也更高。
  • 制造成本高 —— 零部件多、调校复杂,也反映在整车定价上。

更适合对公路行驶舒适性、操控性和静谧性有高要求的车型,以及兼顾公路性能和轻度越野能力的“全地形”SUV。

整体桥+差速锁 ———“硬派取向、皮实耐用”

整体桥,是一根横贯车底的刚性轴体,左右车轮刚性连接,结构简单却异常坚固。配合差速锁使用,可强制左右轮同步转动,确保动力高效传递至有附着力的车轮。

它是硬核玩家的“定心丸”:

  • 悬挂行程大 —— 能在崎岖地形中最大限度保持轮胎接地,持续输出牵引力。
  • 结构强度高 —— 抗冲击、耐扭曲,面对极端路况依然稳定可靠,故障率低。
  • “三把锁”的基石 —— 只有整体桥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前后桥+中央差速锁的协同脱困能力。
  • 维护成本低 —— 零件少、结构直观,即便在偏远地区也更容易维修。
  • 性价比突出 —— 相比复杂的独立悬挂系统,制造与装配成本更低。

但舒适与操控,确实要做出妥协:

  • 滤震能力弱 —— 一侧车轮受冲击,震动会直接传导至另一侧,乘坐舒适性明显下降。
  • 高速稳定性受限 —— 过弯时外侧车轮易抬起,抓地力下降,操控极限较低。
  • 侵占车内空间 —— 车桥结构导致后排中央地台高耸,影响中间乘客的舒适度。

更适合对公路性能要求不高,但需要在极端恶劣路况下可靠行驶的硬派越野车。

汽车的本质,是服务于人。

选择什么样的悬挂方案,最终映射的是你对用车场景的理解、对驾驶体验的期待,甚至是对生活方式的取舍。

你不需要为了“看起来很专业”而选择整体桥,也不必因为“大家都说舒服”就闭眼硬上独立悬挂。

参与BJ81的共创,BJ81悬架“性格”如何,交给你来定义!我们希望BJ81 不只是一台车,更是你生活方式的延伸。

没有完美的悬挂,只有最匹配你生活的选择。

忠于需求,就是最好的答案。

BJ81工程总监 刘博